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贫困学霸2度考上北大2度复读?人为什么读书

文|颜小二述哲文

重视教育的今天,连北大这样的名校也会“被挑选”?

儿时,颜小二听说过“考北大落选的学子”,长大了倒是看到越来越多“让北大被落选的学子。”

比如贵州毕节一位姓陈的贫困学生,他于2019年考入北大护理系,入学半年后退学。

2020年,他再次参加高考,依旧是填报北大护理系。

他被录取以后,并未去报道,决定再复读一年。

他想考北大数学系。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他考入北大时,高中母校奖励了他10万元。

2020年高考成绩出来,他虽然是高中理科第一,但是成绩没有达到北大数学系的分数线。

小陈表示,2020年依旧填报北大的原因是:如果他不填,学校就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北大录取,同时,高中母校承诺奖励10万元,所以他才再次填报北大护理系。

小陈称自己第二次填报北大护理系但不报道是为“帮校长一个忙”。

毫无疑问,小陈此举引来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他对未来有目标,有规划,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也有人则质疑他复读是为了“钱”。

小陈只是千万学子中的一位,而拒绝名校的学霸,他不是第一人。

从小陈的身上,我们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可以分别看到两个现象:

在学生层面,对于普通学子来说,高考拥有改变命运的权威;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知识拥有改变命运的“神力”。

在学校层面,对于高中院校来说,教育似乎不再是情怀第一,反倒更像是“生意”。

那么,颜小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点: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读书。

千年以前,孔子说,学而优则仕。

有人说,这是孔子在告诉我们,要为了做官而学习,是这样吗?不是这样,这是片面的解读。

孔子本意大抵在于,当我们在学习上已经做得足够好的时候,就去做官,将我们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里的“做官”更具象征意义,我们理解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会更好一些。

“官”一开始存在,便是为了维护秩序、建设社会,而非获得所谓高人一等的特权。

而孔子“学而优着仕”这句话,重点强调学有所成以后的实践。

那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学习?

孔子的观点是:先改变自己,再改善社会。

改变自己的什么?格局、素养等,而非由贫转富的利益诉求。

当人懂得“安贫乐道”的时候,大抵便已具备“改变社会”的能力了,此时便可步入仕途。

那么当代人读书为了什么?

为了改变命运,谁的?自己的。

诚然,颜小二也是俗世中的俗人,似乎高喊“服务社会”都需要有相应的“资本”。颜小二有时候也会羞愧,知道这不是好现象。

或许对于贫困的学子来说,匮乏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将知识看成换取“财富”的资本,这没什么,情有可原,可以理解。

家境富裕的孩子读书尚难以上达“造福群众”的高度,被贫困所扰之学子的心酸,与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对比起来,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

只是,我们高速发展的今天。

以传统的,为落后的。

以儒家的,为腐朽的。

我们高呼“快跑”,于是我们跑得是快,连最该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也开始“飞奔”起来。

当然,快跑求上进是好事。

只是,教育界的功利、教育资源的浪费、连我们读书的目的都真真正正地功利了起来,这难道不是一件该反思的事情吗?

参考:

1、《两次考上北大又复读,陷入循环了?》-光明日报;

2、《论语》等。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转载、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