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攻占荷属东印度,四国联合司令部为什么解散?

1942年1月20日,日军下达了攻占荷属东印度的作战命令。但该地由17508个岛屿组成、总面积达19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更是长达8万多公里。不要说10万人的部队,就是来100万人也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大海,激不起太大的浪花。

更何况,荷兰在该地区经营多年,有驻军7.5万人,加上美、英、澳三国军队,盟军陆军兵力超过了9万人,与日军大致相当;海军实力也不容小觑,拥有各类舰只146艘。从数量看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实际上外强中干、犹如一盘散沙。

首先,9万多兵力看似不少,但防御分散、武器落后,并且美、英军队大都是打了败仗撤到这里,士气十分低落。另外,担任防守主力的荷兰军队,也因本地人不愿为其卖命而矛盾重重。与作风强悍、斗志昂扬的日军相比,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没有制空、制海权。汇集爪哇岛的多国海军中,有逃出来的美国亚洲舰队,英国的“Z舰队”等残余舰艇,不仅破损老旧,而且战术原则各不相同,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卫力量。再加上日军牢牢掌握着制空权,盟军舰艇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更关键的一点,尽管成立美、英、澳、荷四国联合司令部,爪哇岛上将星云集、人才济济;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日军赶到这里来的。作为一个临时组成的机构,加上语言障碍,不要说团结一致了,就是形成统一的战术思想都很难。

就像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样,爪哇岛守军也是各怀异心、很难统一指挥。荷兰想守住自己的殖民地,美、英两国想以此进行反攻,澳大利亚则希望能阻止日军南进。

也就是说,盟军司令部的工作效率低下,各国军队各干各的。尤其是海军,一旦有风吹草动,除了荷兰,其余三国海军都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随时准备“溜号”。可以说,一边志在必得,另一边毫无斗志,仗还没有打,四国联军的败相已露。

日军尽管胜利,但其作战目的尚未完全达到。

1942年1月,与日军进攻马来亚和菲律宾不同,荷属东印度岛屿多、作战范围广,就像刺猬一般无从下手。不过,作为首都所在地,爪哇岛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了80%的人口。日军决定采取“剥洋葱”战术,由外及里展开进攻。

在这个过程中,盟军羸弱的战斗力根本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外围岛屿接连失守。不过,日本海军与盟军舰队却打得十分激烈、不相上下,不得不请求联合舰队增援,山本五十六也很大气,立刻命令南云忠一的第1、2航空舰队前往支援。

在一个月的外围战斗中,日军凭借空中优势,与盟军舰队展开一场海空大战,但爪哇海战以盟军惨败而告终。至此,日军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已完成。如今,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对爪哇岛形成包围之势,又没有制空、制海权,失败是迟早的。

眼看大势已去,由美、英主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宣布,四国联合司令部解散,将荷属东印度的守军指挥权全部交给荷兰人。此举的意思就是说,“大难临头,还是各自散了吧,荷兰人自己玩吧”。没有盟军舰队的威胁,登陆的日军畅通无阻。

8天后,荷兰人投降。日军仅以伤亡2千多人的代价,俘虏盟军8万多人,原定5个月占领荷属东印度的计划,提前了一半时间。换句话,日本精心准备的“南下”策略,终于画上了句号,而构建拱卫本土的“绝对防御圈”,已经初步形成。

然而,令其失望的是,尽管日军首次使用空降部队,意在迅速夺取油田、炼油厂;同时,盟军在猛烈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但早有准备的荷兰人,还是在兵败撤退、投降前,对炼油设施进行了深度破坏,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炼油厂落入敌手。

正因为如此,日军对俘虏的荷兰战俘大肆虐待,许多人惨死在他们的刀下。恨归恨,好在毁坏的都是地面设施,日本人不得不花费一年的时间,才将荷属东印度的石油生产恢复到战前的75%,这对日本来说,已经足够用了,其目的达到了。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