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美英两国宣战,为什么34天后对荷兰宣战?

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盟军在远东的局势可以用“糟糕透顶”来形容,香港、马来亚相继沦陷,菲律宾也仅剩下巴丹半岛在苦苦支撑,日军继续南下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其前锋已逼近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形势危急。

对日本来说,南下作战的终极目标,就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实现自给自足。除此以外,还有更深层的考虑,将其与马来亚、菲律宾等群岛连成一线,可以构筑拱卫本土的、所谓的“绝对防御圈”。因此,攻占荷属东印度,志在必得。

但荷属东印度,并不是日军南下作战第一阶段目标。

耐人寻味的是,战争爆发后,英、美、荷三国对日宣战,作为回应,天皇裕仁在宣战诏书中,只提美、英两国,却没有荷兰,并将攻占荷属东印度作为第二阶段作战。这其中,固然有相距6000多公里,距离太远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

一是,拿不出更多的兵力。受中国战场的拖累,日军大部分主力深陷其中,紧扣慢扣集中了11个师团用于南方作战,尽管都是主力中主力,实力强悍,但同时要展开的进攻方向很多,既要保证取胜,又要攻击速度,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二是,因地理位置影响,与进攻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战斗同时展开,不仅态势上极易形成三地相互呼应,受到另外两个战场的制约;而且侧翼安全得不到保障,很可能使攻击受挫。最好的做法是,先占领上述两地区,打开通道并建立前进基地。

更重要的是,一旦与荷兰宣战,荷属东印度驻军一定会在马来亚和菲律宾岌岌可危的时候,将当地的采油设备和工厂全部破坏,使日本夺取石油的战略目标完全落空,更使得前期偷袭珍珠港、攻占马来亚和菲律宾等战役,变得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日军将荷属东印度作为第二阶段作战目标,实在是出于无奈。随着马来亚沦陷,以及菲律宾战事接近尾声,日军大本营决定提前一个月,进攻荷属东印度,并在荷兰对日宣战的34天后才向其宣战。日本人可谓是“处心积虑”啊。

攻占荷属东印度的任务交给了日军第16军,并为一举拿下该地区,将侵占香港的第38师团,以及在菲律宾作战的精锐第48师团,都划归第16军,甚至还有首次使用的空降部队,总兵力达10万人。目的就一个,确保石油设施万无一失。

而守军却外强中干。

1942年1月20日,日军下达了攻占荷属东印度的作战命令。但该地由17508个岛屿组成、总面积达19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更是长达8万多公里。不要说10万人的部队,就是来100万人也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大海,激不起太大的浪花。

更何况,荷兰在该地区经营多年,有驻军7.5万人,加上美、英、澳三国军队,盟军陆军兵力超过了9万人,与日军大致相当;海军实力也不容小觑,拥有各类舰只146艘。从数量看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实际上外强中干、犹如一盘散沙。

首先,9万多兵力看似不少,但防御分散、武器落后,并且美、英军队大都是打了败仗撤到这里,士气十分低落。另外,担任防守主力的荷兰军队,也因本地人不愿为其卖命而矛盾重重。与作风强悍、斗志昂扬的日军相比,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没有制空、制海权。汇集爪哇岛的多国海军中,有逃出来的美国亚洲舰队,英国的“Z舰队”等残余舰艇,不仅破损老旧,而且战术原则各不相同,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卫力量。再加上日军牢牢掌握着制空权,盟军舰艇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更关键的一点,尽管成立美、英、澳、荷四国联合司令部,爪哇岛上将星云集、人才济济;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日军赶到这里来的。作为一个临时组成的机构,加上语言障碍,不要说团结一致了,就是形成统一的战术思想都很难。

就像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样,爪哇岛守军也是各怀异心、很难统一指挥。荷兰想守住自己的殖民地,美、英两国想以此进行反攻,澳大利亚则希望能阻止日军南进。

也就是说,盟军司令部的工作效率低下,各国军队各干各的。尤其是海军,一旦有风吹草动,除了荷兰,其余三国海军都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随时准备“溜号”。可以说,一边志在必得,另一边毫无斗志,仗还没有打,四国联军的败相已露。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