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被批又臭又长,却为何能走红?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人生,是悲苦的。

生于陕北山区的路遥,家很穷。因为家中姐妹多,吃不饱,养不活,小时候的路遥,就被过继给了大伯。当然,大伯家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好多少。上学时,路遥连几分钱的铅笔,都拿不出钱来买。

路遥

一辈子只活了42岁的路遥,几乎都在苦难中砥砺前行。尽管他并不想接上一辈的班,一辈子当个农民,一辈子像父母乡亲们一样受苦挨饿,尽管他很刻苦学习,但却始终未能摆脱苦境。为此,可以说,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就是自我生活的写照。

《平凡的世界》路遥故居

饥饿、贫穷的人生经历,让路遥对底层人民有着更深刻的感知,这也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在此影响下,他写下了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并一举拿下了茅盾文学奖。

01《平凡的世界》的那些争议

然而,早期这部作品在发表前,就曾遭过出版社的拒绝,理由是“篇幅过长,没有故事悬念”。

和琼瑶、金庸等通俗小说文学不同,《平凡的世界》算是一部严肃文学,那时,比较受大众欢迎的小说是武侠题材,而《平凡的世界》,不仅写得“一本正经”,且语言文字朴实无华,行文叙述单调乏味,情节老套无趣。

《平凡的世界》手稿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推出之后,仍备受争议,且呈“两级阅读”的情况。

有人喜欢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放在那个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比较。比如当年同一时期的作家残雪、余华等人的作品。残雪喜欢借用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去描写展现一个怪异荒诞的世界,而作家余华,则善于叙述“死亡体验”。

路遥的文学描写则显然要普通平凡许多,既不玩技巧,也不强调形式,完全是一种传统的纪实手法,且行文缓慢,略显笨拙,毫无新奇之意。

显然,他的这种“随便式”的写作方式和所谓的“上流人士”、“精英阶层”的审美标准是完全不符合的。因为没有随从潮流,路遥的这部作品,在当时根本够不到文学界的边。

以至于当年文化圈集体忽视了《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并否定和抛弃了路遥,甚至将其批为“又臭又长”的小说。


最后,《平凡的世界》在发表后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并成为畅销书,销售量高达2000万册,被高校、学者专家推崇为“人生必读的一部书”,这和其作品本身的独特价值,对底层的关怀离不开关系。

02《平凡的世界》讲了什么?

大凡上过文学课,又或者翻开文学史亦或者看文学评论,你可能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部著作真实地反应了中国近当代城乡结合部在改革的巨大浪潮中的变化。

说实在话,向来不太喜欢这样的古板呆滞点评。因为说得跟没说一样,完全是霜打白菜,瘪了一样毫无生气、张力。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如果把它压缩来看,讲的其实不过就是一个人生历程。而特别之处在于,作品关注的是底层卑微群体的人生挣扎和奋斗。

《平凡的世界》剧照

小说共分为了三部,通过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我国70、80年代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平凡人的人生。

群山、农田、窑洞、矿井、砖厂……一切都是底层人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路遥是个农村的作家,也从始至终关注着农村。深谙底层人民真相的路遥,用着最真实的笔触,刻画着底层人民的生存。

《平凡的世界》剧照

在他的笔下,底层平民的生活是疾苦的,这正如小说开头写到的,贫困的高中生害怕被人嘲笑家里贫穷,特意等到了最后才去打饭。食堂饭菜的等级分层,让贫穷变得无处可藏。

然而,即便是贫穷,即便生活过得苦悲,底层人民却活得坚韧不拨,不屈不挠,不断向上拼搏奋斗。这也正如路遥文中所说的:

“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垄患人类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写得如此细腻深邃,足于看出作家对底层的关注和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混稿费用的想法高度。

这也的确是,路遥其实是用生命在书写。当年,为了写好作品,他付出的代价是:

“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后来,因为生活没有规律,在写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手稿时,路遥身体严重透支,并病倒。再后来,作者靠着顽强的精神,完成了最后一部稿子。最后,小说完成后不久,路遥就撒手人寰了。

03 对底层的关注

记得路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透过这段话,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呐喊”。

是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段生活史,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底层的人民,也有自己复杂的生活,也有暗流涌动的内心世界……这正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各式各样的底层人物一样,每个人都有人自己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不屈于命运而做抗争,世界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共构成了这个世间的百味。

路遥将对底层人物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包容,纵然是像游手好闲的王满银、甚至傻子田二等人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关彩。

1949年出生的路遥,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成长。他的人生,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底层贫困人民一样,在苦难中奋然前行。

路遥(左)在铜川煤矿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他对底层投以了诚挚的关怀,且将其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作品中,他曾说:

“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怀着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达到彼岸后的大欢乐。”

想必,这就是为什么《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一直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的原因:谙悉底层人的不易,给予了底层极大的尊重和认同。每一场的生活情景,都尽可能赋予每一个生命一种色彩。

关于这部小说,商业大咖马云和潘石屹都曾将其视为“精神食粮”。

马云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他回忆说,“18岁时,我在蹬三轮打零工,因为路遥和他的书,我才看到希望,从此改变了一生!”

潘石屹说,《平凡的世界》读了7遍,“每一次的人生低谷,觉得这个坎过不去了,我都要拿起来读一遍。”

写到最后:

一个苦难的男人,带着极大的悲痛离开了人世,却给世界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极富分量和人性关怀的时代著作。

如今,再次提起路遥,恐怕也只有缅怀和致以崇高敬意了。

而作为底层寻梦者的励志“圣经”,《平凡的世界》,着实了不起。

陈忠实说《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或许,这句话就是对路遥这部作品的最好概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