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背后,是540多万老百姓的无私奉献,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局面产生巨大影响的战役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虽说只是其中的第二场战役,但它在军事上的意义非同寻常。

由于主力部队直接被打残,其中的嫡系精锐也全军覆没。导致西部的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被解放军所控制,江北也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军控制下。此时的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的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被歼灭,华北集团处于被包围的趋势当中,只有华中、西安两集团保持着一定的战力,靠着长江天险苦苦支撑了。由于精锐主力的丧失,国民党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基本失去翻盘能力。

等到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场关于军人之间较量的战役为何跟人民群众产生关联,他们在当时做了什么事情?

众所周知,打仗除了靠军队人数和指挥官的能力之外,后勤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时的解放军补给非常落后,既没有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也没有所谓的后勤保障,靠的是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援。很多人将家中的米拿来做军粮,家中的布拿来做军装,盖的老棉被都放在了担架上,就连自己的儿子都送到战场上了,家里能拿出来的基本都带到战场上了。

这场战役的背后,是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540多万老百姓物力和人力的支援。他们当中跟随军队出发的就有20多万人,其余的520多万人负责收集和运送各种物资到战场。他们筹集到运往前线的担架有20.6万副,各种车辆88万辆,其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推车,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条,汽车257辆。靠着那些普通de交通工具向前线送去了1460多万斤弹药和9.6亿斤粮食。

不少村庄全民前往前线,甚至打出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口号。据说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士兵和后方民工的比例达到1:9,即所谓的每位战士身后都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卫作战。毕竟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是有数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