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对鸳鸯,色彩鲜艳的是雄性
这是一张一对鸳鸯“夫妻”的合照,你能分辨出哪个是丈夫哪个是妻子吗?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妻子肯定是好看的一个,而事实是,左边的是雄性鸳鸯,右边的才是雌性。
很明显,雄鸳鸯具有更壮硕的体型和更鲜艳好看的颜色,而雌鸳鸯相比之下就显得暗淡多了。
其实,根据人类的观察,动物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雄性比雌性更漂亮。例如长着霸气的鬃毛的雄狮,有着美丽的尾屏的雄孔雀,身姿更加挺拔威武的雄鸡等。
虽然人类认为的它们“好看”带有我们的主观性,不一定代表动物们有相同的想法,但事实证明,雄性展现出的与雌性不同的特征确实是它们生存繁衍的优势,完全可以类比人类生活中的“好看”。
而在人类中似乎并不是男性比女性更好看,有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好看。
这是什么原因呢?人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例外呢?
图为:孔雀开屏的是雄性
性别二态性与性选择
雄性比雌性好看或相反都意味着雄性与雌性在形态方面具有不同之处,而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别二态性”。
最基本的性别二态性出现在雌雄性的生殖结构上,然而,所有有性别的生物都有生殖结构的差异,所以性别二态性往往主要用在描述除生殖结构之外的其他特征上,比如体型,颜色,角等。
其中,生殖结构被称作辨别雌雄性的第一特征,其他与生殖没有直接关系的特征为第二特征。
最初的性别二态性源自性别的演化,从而造成了第一特征的差异,产生了雌雄之别。那第二特征是如何产生的呢?
科学家推测,产生第二特征的原因可能是天择,性择以及生殖选择。天择也就是自然选择,那什么是性择呢?
性择又称性选择,与自然选择学说一样,同为进化生物学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物种的两个性别之间,一般情况下至少有一个性别必须进行竞争以取得有限的交配权。
由于不同的个体间存在不同的可遗传的形性状特征,导致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在竞争中胜出,胜出的个体可通过交配将此有利性状遗传下去。
这就是性择演化,简单说就是一种性别被另一种性别选择。
既然存在为争夺交配权而产生的斗争,那是雄性为了雌性斗争呢还是雌性为了雄性斗争?
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解释过。
贝特曼原理:雄性为争夺雌性而战
英国遗传学家安格斯·约翰·贝特曼通过对黑腹果蝇交配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可以解释性择演化的贝特曼原理。
贝特曼认为,在物种的生育过程中,雌性往往比雄性投入更多的精力,必须要操作有限的资源使得它们逐渐趋于被动,雄性为了争夺它们而展开斗争。
在贝特曼看来,在生育后代的过程中雌性之所以比雄性更辛苦是因为精子比卵子廉价。一个雄性可以产生数量远多于卵子的精子,能轻易地使同一雌性的卵子都受精。
一个所有卵子都受精了的雌性就不需要再与另一个雄性交配了,而一个雄性可以与多个雌性交配,以产生更多的后代。
事实上,性选择可以分为性别内选择与性别间选择。前者是同种生物的雄性之间为争夺交配权而展开血战,后者则是相对温和的“传情”求偶。
这两种选择各自影响着物种的特征,但许多特征也可能受它们的共同影响。
为争夺交配权而大打出手的雄性,自然是最强大者才可以胜出,于是它可以与雌性进行交配,将其优质的基因遗传下去,比如更大的鹿角,更长的象牙等。
而在求偶过程中,雄性有吸引力的特征往往更容易得到雌性的青睐,比如天堂鸟的求偶舞,蝴蝶的斑纹等。
尽管贝特曼原理存在许多反例,但它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合理的思考方向。
人类为什么是例外——亲代投资
贝特曼认为在生育后代过程中雌性比雄性付出了更多的精力,而在生育抚养后代中付出了多少精力或牺牲了代价在进化学中成为亲代投资。
一般而言,在动物的两性中,亲代投资高的一方趋向于选择更好的配偶,亲代投资低的一方则趋向于选择更多的配偶。
于是,性选择可以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雌雄双方亲代投资都低,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选择,于是造成雌雄双方长得一模一样。
第二种是一方高而另一方低,这也是动物界最常见的,也是我们主要在讲的一种类型。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亲代投资低的一方使用种种手段去吸引亲代投资高的一方。
贝特曼所说的正是雌性的亲代投资比雄性高,所以是雌性选择雄性,而贝特曼原理的反例则属于雄性的亲代投资高于雌性,是雄性选择雌性。
第三种是双方的亲代投资都高,这种情况下雌雄双方会进行双向选择,双向选择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双方都遗传了较好的基因,或者说双方都趋向于“好看”!
而我们人类,正属于第三种。所以不仅仅女性越来越好看,男性也越来越好看了,或许婚后的男性忙碌于生计慢慢变得“油腻”,对于现代审美而言这可能就显得不太好看吧!
最后
人类其实不是例外,因为这个“例”里边包括了三种情形:雌雄长得很随意(都不好看)
、有一方好看、双方都好看。而我们只看到了第二种。
依照这种理论,可能人类会越来越好看,但又有人认为人类最终可能会变成外星人模样,这谁又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