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是常胜将军,项羽都拿他不下,为什么却轻易输给了刘邦?

秦朝末年,天下义军群起,兵锋直指秦都咸阳。关键时刻,时任秦朝少府的章邯临危受命,带着一群由骊山刑徒改编而成的军队前往戏水迎战义军。

根据《前汉记》记载,章邯率领的秦军有七十万人,而他的对手周文率领的义军有一百二十万人。即便不考虑士气、战斗经验等因素,义军实力也远在秦军之上。然而这支由刑徒临时拼凑而成的军队却在章邯带领下以寡击众,大败义军。

在击败了周文后,章邯率军乘胜追击,先后在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打败了义军首领陈胜,在定陶击杀了楚军统帅项梁,在临济攻灭了魏王魏咎。随后,章邯又领兵北上攻打赵地,一路连破赵军,赵王赵歇及其手下全部被章邯的军队围困于巨鹿城内。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章邯无疑已经完成了逆转乾坤的不世之功。只要照此下去,义军的燎原烽火很可能就将被逐步扑灭。然而,凡事往往都会有意外。就在章邯率军包围巨鹿,准备围点打援之际,大后方却出问题了。

当时宦官赵高把持朝政,疯狂迫害一切对手。章邯在前线节节胜利的消息对秦王朝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利好,但对赵构来说却并没那么令人振奋。因为随着章邯的战功越来越大,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从而可能会危及到赵高的地位。因此,赵构便利用手头权势去掐章邯军队的“脖子”,比如限制后勤供给,下令调配军队布防等等。如此一来,秦军战斗力大幅减弱。

就在章邯被赵高折腾得死去活来时,项羽率楚军抵达巨鹿。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战神”级的人物,当世无人能与之匹敌。章邯一方面受朝廷掣肘,一方面又要面对项羽大军,其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即便如此,章邯和项羽还是在巨鹿对峙了长达八个月时间。后来章邯眼看朝廷环境愈加恶劣,自己势必难逃被赵高整死的命运,于是决定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章邯和他原来的手下司马欣、董翳,分别被册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原秦国故土一分为三作为三人的封地,“三秦”名称由此而来。

章邯封王不到一年时间,中原地区战火重燃。汉王刘邦通过暗渡陈仓之计突然杀入关中,以章邯为首的三秦王率军迎战。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后来虽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光论军事能力,他的水平实在乏善可陈,一生打的败仗远多过胜仗。按理说,“常败将军”刘邦对阵“常胜将军”章邯,应该是前者凶多吉少。可是这一次,章邯、司马欣、董翳的联军却轻易就被打败,无路可退的章邯最终拔剑自刎。

章邯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论军事能力在他之上的恐怕只有项羽一人。章邯与项羽交锋都能长期对峙,为什么遇到屡战屡败的刘邦反而会输得那么彻底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刘邦暗渡陈仓奇袭成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典故。当时屯兵汉中的刘邦想要进入关中共有五条通道,从东到西依次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其中,傥骆道、褒斜道狭窄险峻,不适合大兵团移动。因此刘邦只能从子午道、陈仓道、祁山道中三选一。子午道离咸阳最近,章邯等人判断刘邦如果杀回关中,肯定会首选子午道,所以就将主要兵力布防在子午道的出口。结果刘邦却另辟蹊径从陈仓道突然杀了出来,将三秦王的军队打个措手不及。

第二,失去秦地百姓支持。章邯本是秦将,但他却投降项羽,帮助敌人来灭自己的国家。而且章邯投降时带着二十万大军,项羽却只留下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其余将士一律被坑杀。秦地百姓对项羽无可奈何,只好将这笔血海深仇计到统治三秦地区的章邯等人头上。因此当刘邦进入关中时,章邯能征召到的可用军队并不多。

第三,秦地物资匮乏。秦国故土原本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然而项羽领兵东归前在这里疯狂烧杀掳掠,原本富甲天下的秦地瞬间跌入赤贫线以下。所以,章邯、司马欣、董翳表面看是被封到了天下最富饶的三秦之地,实际却是一穷二白,根本拿不出多少可用资源。

所以,当刘邦率军突然出现在关中之时,章邯的败局就已经不可逆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章邯其实不是被刘邦逼死,而是被项羽给害死的。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