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战役英军有10:1优势,为什么还是失败?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狂妄的日军几乎同时对香港、关岛、马来亚、菲律宾等地采取行动,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南下作战任务,攻占荷属东印度,获取日本迫切需要的战略资源——石油。

然而,挡在其前面的有“两只拦路虎”,一个是美国管辖的菲律宾,另一个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和马来亚,只有占领上述地区,才能真正打开进攻荷属东印度的通道。于是,55天的马来亚战役正式打响,首次交锋的日、英两军孰弱孰强呢?

英国人认为,新加坡最大的威胁来自海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称雄世界400多年大英帝国日渐衰落,对保护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越来越力不从心。尽管二战爆发后,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丘吉尔的警惕,但危及英国本土安全的大不列颠空战,还是让他对远东的关注减少不少。

首先,修建海军基地以及岸防炮群,并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Z舰队”。但这些都是基于英国人一个普遍的认知,认为日军从海上进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马来半岛延绵千里的热带丛林,是阻挡日军的天然屏障。因此,抗登陆作战是关键。

其次,整合了一支约近9万人的部队。从数字看,这一支很可观的防守力量,但其组成过于复杂,相当一部分是印度军以及当地马来军,他们不仅大多数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而且装备原始,100毫米以上的重炮没有一门,坦克没有一辆。

更麻烦的是,这些部队营级以上军官由英国人担任,官兵之间普遍缺乏信任,矛盾不断。往往日军炮火一响,印度士兵“撒丫子”地向后跑,拦都拦不住。不要说形成战斗力了,就连起码的战斗意志都没有,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

当然,在丘吉尔等人看来,天生罗圈腿的日本矮子不敢与英国叫板,尽管其在亚洲快速崛起,但也只能欺负更弱的中国,况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4年也没结束侵华战争。这样的实力,根本不足为惧,只需摆出增援的架势就能吓阻对方。

对日军的轻视,体现在远东的整个防务上。精锐部队派往非洲与隆美尔较量;先进的战机都留在本土,甚至支援苏联;而“Z舰队”也大都是破旧的舰艇。但自古以来,低估对手的人鲜有好下场,英国人为自己的盲目和高傲付出血的代价。

与之相反,日本十分重视南下作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决定实施“南下”政策。与偷袭珍珠港几乎同时,日军展开了对马来半岛的登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英帝国的军队居然不堪一击,毫无抵抗的能力,甚至是夺路而逃。当然,这与日本人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

一是,进攻马来亚的指挥官山下奉文,是日军在二战期间军事素质非常出色的高级将领之一。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大学,在德国留过学,参加过侵华战争,实战经验丰富,在军界以“狠、勇、好斗”著称,由他对付英军是最合适的人选。

二是,尽管参加马来亚战役的部队,由最初的5个师团减少至3个,但这3个师团全部都是日本陆军精锐中精锐,其中近卫师团和第5师团属于机械化师团。要知道,整个日本陆军在当时仅有3个机械化师团,可见,日军大本营对此战的重视。

剩下的第18师团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它是一支战胜过德军的部队,在日军中有“最精锐的山地战师团”之称。3个师团同属第25军,总兵力达12.5万人,并在战前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针对性训练,是日军南下作战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更为难得的是,为保证一举成功,日军大本营专门组建了并不隶属于联合舰队的南遣舰队,包括5艘重巡洋舰、3艘水上飞机母舰在内的43艘舰艇,全力保障第25军。另外,抽调海军第2舰队在外围负责警戒,用来对付英国的“Z舰队”。

与南云忠一的偷袭舰队不同,山下的登陆舰队出发后不久,就被英军飞机发现了行踪。然而,犹豫不定的英国人,既不愿首先开第一枪,惹出“入侵泰国”的政治事件,又担心实力不济的英军,阻挡不了日军。静观事态发展,成了他们的共识。

也就是说,战争主动权就这样被英军将领白白丧失掉。而山下没有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从三个方向强行登陆,尽管在哥打巴鲁遭到印度军的阻击,但作风更强悍的日军还是突破了防线。很快,不知所措的英军,丢下大量武器装备全线溃退。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