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决定实施“南下”政策。与偷袭珍珠港几乎同时,日军展开了对马来半岛的登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英帝国的军队居然不堪一击,毫无抵抗的能力,甚至是夺路而逃。当然,这与日本人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
一是,进攻马来亚的指挥官山下奉文,是日军在二战期间军事素质非常出色的高级将领之一。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大学,在德国留过学,参加过侵华战争,实战经验丰富,在军界以“狠、勇、好斗”著称,由他对付英军是最合适的人选。
二是,尽管参加马来亚战役的部队,由最初的5个师团减少至3个,但这3个师团全部都是日本陆军精锐中精锐,其中近卫师团和第5师团属于机械化师团。要知道,整个日本陆军在当时仅有3个机械化师团,可见,日军大本营对此战的重视。
剩下的第18师团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它是一支战胜过德军的部队,在日军中有“最精锐的山地战师团”之称。3个师团同属第25军,总兵力达12.5万人,并在战前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针对性训练,是日军南下作战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更为难得的是,为保证一举成功,日军大本营专门组建了并不隶属于联合舰队的南遣舰队,包括5艘重巡洋舰、3艘水上飞机母舰在内的43艘舰艇,全力保障第25军。另外,抽调海军第2舰队在外围负责警戒,用来对付英国的“Z舰队”。
与南云忠一的偷袭舰队不同,山下的登陆舰队出发后不久,就被英军飞机发现了行踪。然而,犹豫不定的英国人,既不愿首先开第一枪,惹出“入侵泰国”的政治事件,又担心实力不济的英军,阻挡不了日军。静观事态发展,成了他们的共识。
也就是说,战争主动权就这样被英军将领白白丧失掉。而山下没有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从三个方向强行登陆,尽管在哥打巴鲁遭到印度军的阻击,但作风更强悍的日军还是突破了防线。很快,不知所措的英军,丢下大量武器装备全线溃退。
山下的“电钻战”。
1941年12月8日,山下奉文率领的第25军顺利在泰国的宋卡、北大年,以及马来亚的哥打巴鲁登陆,向着新加坡快速推进。在最关键的头三天,英军远东司令除了开会,就是发通告,既不趁敌立足未稳发动反击,又不组织建立新防线。
也就是说,前方激战正酣,后方却在开会扯淡。按理说,驻守马来半岛的约6万英军,与登陆的5500名日军相比,尽管军事素养有差距,但在人数上占有10:1的优势,即使不能获得胜利,也够山下喝一壶的,最起码可以延缓对手的行动。
此时的山下,可没有闲情逸致去开会,面对人数占明显优势的英军,他一面命令后续部队迅速登陆,一面要求登陆部队不要停留,以快速的行动实施中央突破,不给对手丝毫的喘息之机,并亲自赶往第5师团先遣队,直接指挥部队向前突击。
曾在德国留学的山下,十分清楚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就是速度。德军的“闪击战”是从中央楔入敌阵,而后两翼包抄;而在狭长的马来半岛,他要求先遣队沿公路挺进,即使遭到侧翼阻击,也不许停下应战。这就是让英军闻风丧胆的“电钻战”。
担任先遣队的581名官兵,在10辆坦克的带领下,乘坐装甲车、卡车边打边冲。无心恋战的英国印度军,常常是日军还未到,就已作鸟兽散。道路、丛林、沟壑,到处都是英军的溃兵游勇。一边是兵败如山倒,一边是玩命狂追,就看谁的腿快。
“电钻战”确实收到了好的效果,不仅打得英军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而且由于速度快,缴获大量英军来不及销毁的汽油、火炮、补给等。尝到甜头的日军,碰到被破坏的桥梁,不再停下等待修复,直接扛上自行车涉水而过,继续追击。
自行车是东南亚地区居民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使得日军在追击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补充,但当地酷热的气候很容易爆胎,日军士兵干脆去掉内、外胎,仅靠铁轮子前进。没承想,这种没轮胎的自行车在公路上效果不错,就是噪音大点。
但是数以百计的自行车发出的“咯哒、咯哒”声,让黑暗中的英军误以为是坦克,于是他们四散而逃。彻底没有抵抗精神的英军,跑到了新加坡才收住脚,自日军登陆以来,55天向前跃进1100公里,以伤亡4千多人的代价,俘虏英军近3万人。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