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吧,焦虑君!我们不要再互相伤害了

小友说:在职场上,像小友这种老油条有时候都难逃被工作虐待,将自己弄的焦虑不堪,更别说初入职场的小鲜肉了。有时候职场新人们会不自觉地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工作中,怕问太多会给人造成麻烦,就陷入了焦虑的坑里。今天来看看职场小白嘉欣和她的焦虑的故事。

我叫嘉欣,已经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三年了。我发现,每次上司给我布置任务时,我都担心自己会出差错,因此尽量把工作做到完美,因为害怕出错会让同事质疑我的工作能力,也怕上司会失望。

生活中的一切好像都很平淡而有序地进行着,但我渐渐发现,自己晚上开始失眠了。刚开始,我以为只是是自己习惯晚睡,生物钟又往后延了几个小时,后来察觉自己几个月内出现了好多次难以入睡的情况,一闭眼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稿子改好了没,活动策划得是否完善。

而白天上班时,由于上司的办公室是落地玻璃窗,我坐在办公室的正对面,便总是觉得上司一直在观察自己有没有认真工作,因此无法集中精神去做工作,而整个人的肩膀和后背都处于紧张状态,懒腰都不敢伸一下。于是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机器人一样,不敢松懈,却又身心疲惫,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嘉欣作为职场新人,想要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给自己过多地压力就会产生焦虑感。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同时也会因这种接触的多样性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焦虑作为其中一种,是人作为多情感的动物不可避免的,比较常见的心理感受。

你可能也会有疑惑,我为某件事情感到担忧,不安,这种情绪可能只是普通的焦虑,那我的不安要到什么程度我才可以判断自己可能患有焦虑障碍呢?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订了一本《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V,里面对于焦虑障碍有一套诊断标准,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要满足下面的标准:

  • 你对某些事情必须感到过度焦虑,持续时间要“至少超过六个月”。

  • 在控制你的焦虑方面,你必须遇到困难。

  • 焦虑在你的生活中必须引起了“明显的精神痛苦”。

  • 你必须感受到焦虑的身体症状,比如肌肉紧张。

除了刚刚提到的广泛性焦虑障碍,DSM-V对焦虑障碍做的划分还有以下种类:

  • 分离性焦虑障碍

  • 选择性缄默症

  • 特定恐怖症

  •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 恐慌障碍

  • 广场恐怖症

  • 物质/药物诱发的焦虑障碍

  • 由其他医疗条件所致的焦虑障碍

  • 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

  • 未特定的焦虑障碍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临床兼职教授大卫·伯恩斯 (David D. Burns)则认为,这套标准只是为了方便医生们说出这些诊断术语,并以此给患者对症下药。同时这些标准的界限是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的,例如,过度焦虑的情绪为什么一定要超过六个月,如果已经持续焦虑了五个月还不能被判断为广泛性焦虑,为什么一到六个月就可以确诊呢?

其实精神病学学会的成员会不时聚在一起讨论制定的标准,并对更新的标准投票,这些标准的形成并没有基于严格的科学规范。

我们在这里不去过多地讨论学术界对焦虑障碍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你像嘉欣一样,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状况,这些状况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那你就必须要重视并且寻求专业人士去咨询治疗了。

嘉欣感觉到了自己出现焦虑的感觉,也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焦虑感,也不清楚导致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大卫·伯恩斯教授尝试了不用药物去治疗,而是用焦虑病因的理论去帮助人们摆脱焦虑,这里引入认知模式和隐藏模式来作为讨论。

什么是认知模式呢?

认知模式基于三个简单思想:

  1. 你根据你所思考的方式来感受。

  2. 当你焦虑时,你是在愚弄自己。焦虑产生于扭曲而缺乏逻辑性的思想。它是一种精神骗术。即焦虑这种情绪会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事实,将一件可能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往非常不好的方向假设,让当事人觉得自己会身陷于很糟糕的境地。

  3. 当你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时,你就能改变你的感受方式。

而在认知模式中,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叫如果—怎样技术(What-if Technique),它能帮助人们确认那些引发其焦虑的信念和幻想,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咨询师是如何用这种技术帮嘉欣找到焦虑的源头的。(嘉欣用J表示,心理咨询师用S表示):

S:嘉欣,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你工作出现失误会怎么样呢?

J:那老板就会质疑我的工作能力。

S:如果老板质疑了你的工作能力,会怎么样呢?

J:他可能会觉得当初不应该把我招进公司。

S:好,那如果老板真的后悔把你招进公司会发生什么呢?

J:那他就会觉得我不适合留下了,要把我辞退了。

S:嗯,谁都不想丢了工作,那如果他真的把你辞退了呢?会怎么样?

J:那我要重新找工作,而重新面试对方会知道我是被辞退的,他们会觉得我没有好的工作能力,也不会聘请我。

S:这是个很坏的情况,那接下来会怎样呢?

J:我会处于待业,家里人会因此嫌弃我。那我生活就很孤单,很没意义了。

以上的对话你会发现心理咨询师一直在假设下一步,帮她梳理背后的成因,这样结合嘉欣的工作生活状态,一个问题引出更深入的问题,就可以找到引起嘉欣焦虑的因素有哪些了。

从对话中提取嘉欣的观点,可以发现(对照下表)她符合常见自我攻击信念(Common Self-Defeating Beliefs,SDBs)中的表现完美主义、感觉完美主义、对爱上瘾和取悦他人。在生活中,一些态度和信念会让人们陷入一种过于极端的状态中,从而影响其行为。


认知模式可以对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做出比较明晰的解读,就像在一片混沌的思绪中捋出条理来,而接下来的隐藏模式则能更深入地帮助像嘉欣这样的“老好人”走出焦虑。

什么是隐藏模式呢?

情绪隐藏技术(the Hidden Emotion Technique)

即当你感到焦虑时,你不希望别人知道,也不想因此影响别人,从而把真实的情绪压抑在了心底,甚至有时候自己都忽略了最初引起这些焦虑情绪的原因,因此情绪隐藏技术就是要帮助这些在无意识中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非常关注他人感受的“老好人”找到使他们焦虑的事情源头。

嘉欣的“取悦他人”就属于情绪隐藏中比较常见的自我攻击信念,要使用情绪隐藏技术有两个步骤:

  • 侦查工作,即思考并询问自己,到底是什么事情导致了你的焦虑。刚开始你可能毫无头绪,觉得脑袋一团乱麻,但是只要抓住一个让自己烦恼的点,并顺藤摸瓜去寻找,就会成功的。

比如嘉欣的烦恼,她一直害怕工作出错,让老板失望,后来定下心来分析,发现是因为自己对于工作比较积极,所以老板便安排了更大的项目给她,而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些跟不上项目的进展了,却又不敢提出,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认为老板是相信自己才会安排比较重要的项目给自己。

  • 解决方法,当已经理出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后,就要去释放情绪,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焦虑才可能消失。

嘉欣虽然很不情愿去向老板承认自己的工作状态有些吃力,但想到这样下去只会更痛苦,并且影响工作成绩,于是鼓起勇气向老板坦白了自己的感受。另她惊讶的是,老板并没有因此嫌弃她或质疑她,而是觉得她一直很有干劲,并且每次分配任务都能完成,于是就安排了更重的项目给她。鉴于嘉欣对项目有基础,老板便问她是否愿意跟着前辈学,嘉欣觉得松了一口气,并非常有信心能跟上节奏。

从前的烦恼因为坦白而轻松了不少,于是嘉欣也鼓起勇气和家里人交流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发现其实家里人都十分关心自己,只是她一味关注工作,忽略了交流,家里人也担心对她说什么会给她更大的压力。交流过后,嘉欣觉得自己重新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状态,整个人都轻松了。

其实生活有时候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当我们被自己困在思绪里,就会像进入了死胡同,焦虑感便把自己包围了。这时候当你再往死胡同里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因此你需要停下来,捋一捋,其实你会发现一转身,就能重新回到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焦虑感就消失了。

如果你还在上学而不是工作,想到要开始应对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一科又一科的考试,内心的焦虑感已经抑制不住了,别怕,因为贴心的小友准备了开学大礼包来安慰你,关注友心人(微信号:yosumn)去后台回复关键词“开学”,你会收到惊喜哦!

图片均源自网络

-end-

参考文献

李迎潮,李孟潮,徐维东(译)(2009.1)焦虑情绪调节手册(原作者:大卫·伯恩斯医学博士),学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6)

— 一日一小变 —

你平时有感到焦虑吗?

尝试用如果—怎样(What-if Technique)

来问问自己

找出促使你焦虑的原因吧!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