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一夫一妻的帝企鹅,如果一方去世了,另一方该怎么办?

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会“一生一世一双人”,动物之间也有终生一夫一妻制,那么当这些终生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配偶死亡,那么幸存的个体该如何继续生活呢?

如果配偶死亡怎么办?

在自然界中,90%以上的鸟类都属于一夫一妻制,比如:企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鹅并不是终生一夫一妻制,而是每年更换配偶。但也有许多企鹅保持终生一夫一妻制,比如:帝企鹅。

帝企鹅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它们需要前往海洋捕食食物,而在海洋之中,凶猛的海豹以及其他大型海洋生物会捕食它们。

在陆地上时,凶猛的猛禽会攻击它们,导致有许多企鹅会丧失它们的配偶。在寻常时候,企鹅丧失它们的配偶之后会伤心一段时间,然后会和另外的企鹅重新组建家庭,但在育儿期间,如果配偶意外死亡,很可能会导致对方以及后代也因此而死亡。

我们知道,帝企鹅在每年4月左右,会前往南极洲地区寻找合适的地方,孕育后代。此时雌性企鹅会产下一枚重约500克的蛋,如果生育了两枚蛋,那么企鹅只会选择体型较大的蛋进行孵化。

雌企鹅产下蛋之后,会将蛋交给雄性进行孵化,自己前往海洋捕食。而雄企鹅在接下来两个月多里,既要忍受着肚子,又要经受着严寒,一动不动地等待着它们的配偶回来。

在2个月之后,企鹅蛋就会孵化,此时饥饿的企鹅宝宝会向父亲讨要吃的,然而父亲自身也已饥肠辘辘,没有任何可以喂它们的食物,但它们会分泌一些白色的黏液,据说没什么营养,只是安慰孩子罢了。

等到雌性捕鱼归来时,此时雄性会将育儿的重任交给雌性,自己返回大海捕鱼。而雌性则会将还未完全消化的食糜喂给后代,供它们成长。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雌性在捕鱼时由于遇到天敌,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无法返回,而这时饥肠辘辘的雄性有可能会抛弃幼崽,前往海洋捕鱼。如果这些幼崽没有遇到可以收养它们的“养父母”,那么等待它们的命运将会是死亡。

其实,在育儿期间,父母双方有任何一方死亡,都会导致后代的死亡率提高,甚至还会导致配偶的死亡率提高。

不过,在下一年的繁殖期到来之前,丧失配偶的企鹅会重新寻找配偶,重新组建家庭。但也有一些企鹅,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患上抑郁症,主动选择走向死亡。

动物为什么会有一夫一妻制?

虽然有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是保持一夫一妻制度,但是人类是由于道德文化的约束,而动物则是由于外界环境压力较大。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环境并不是安全的,而且它们面临的生存压力比人类要大得多,尤其是鸟类,它们不仅有许多天敌,还有许多食物竞争者,这就使得它们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寻找食物。

在动物抚育后代期间,为了给后代提供充足的能量,有一些动物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度,让父亲也参与抚养后代。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有两个亲代的抚养,使得后代能够获得的能量变得较为充足,生存能力更强,存活率也更高。

不过,这也意味着,如果一夫一妻制的生物,在抚育后代期间配偶去世,那么相比于两只亲代的抚养,单只亲代抚养的后代能够获得的能量更少,存活率也就更低。所以,动物演化出一夫一妻制并不是由于爱情,而是为了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一夫多妻制的动物

可能很多人会问,既然一夫一妻制能够显著提高后代的存活率,那为什么还有许多动物保持着一夫多妻制的关系呢。

其实这是因为,动物在演化时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对于一些动物而言,一夫多妻制更有利于生物生存,因为一夫多妻制的动物对雄性的要求很高,只有少数符合雌性要求的生物才能够留下后代。

比如:母鹿更看重公鹿的角,其中角越大的个体能够留下的后代越多;反之留下的后代就越少。而鹿角越大,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将鹿角当作武器,与天敌搏斗。雌性看中了这一特征,并且想让它们的后代也拥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它们会与鹿角更大的公鹿进行交配。

这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性选择”,也正是在雌性的性选择之下,一夫多妻制的动物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外貌特征,比如:孔雀的尾巴,狮子的鬓毛,老虎的体型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后代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因此,如果一夫一妻制中的一方因为各种原因死亡,那么势必会威胁到后代与配偶的生存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