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吃草,狼吃肉,这是亘古不变的大自然规律,我国由于南北跨纬度广,地处多个温度带之间,所以野生动植物数量和品种都十分丰富,单单是兽类就高达500种以上,就拿老虎来说,它们被誉为“当地森林系统稳定的风向标”,现存全世界6个老虎亚种,我国就占据了4种,分别是: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如果看历史数据的话,那就更多了。
虎
但是随着环境的慢慢改变,一些大型的捕食者逐渐退出了森林,加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及保护意识都在逐渐增加,使得某些地区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失衡,最终反过来对环境进行改造,甚至对同一片生境中的其他动物带来了迫害。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食草动物不会捕食,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怎么会对环境有这么强的改造能力和对其他动物造成伤害呢?关于这点,我们可以联想起野兔给澳洲人民带来恐惧,在过去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野兔在澳洲迅速繁殖,导致草场毁坏,使得当地许多依赖草场的野生动物绝迹。
澳洲“兔灾”
食肉动物的重要性
曾经有一种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的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是一种有袋类食肉动物,它们体重约30千克左右,身材偏瘦长,脸型像狐狸,学名叫袋狼。袋狼主要生活在开阔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猎食各种中小型的动物,包括袋鼠在内。
袋狼最开始出现于距今400万年前的澳洲大陆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里最常见的捕食性食肉动物,与袋狮一起被称为“澳洲食肉双杰”。
袋狼
很可惜的是在距今5万多年前,人类踏上了这片土地,他们用火焚毁了大部分的原始森林,在这里定居,过上了刀耕火种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直接导致当时澳洲大部分食肉动物绝迹,其中就包含袋狮。
受此影响,袋狼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兽,另外,由于当时的人类狩猎技术不发达,虽然也捕杀袋狼,但都没有对它们形成灭绝性的打击,袋狼在人类的干预下,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阶段。
袋狮形象图
直到19世纪初,欧洲的殖民者到来,利用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对当地动物形成毁灭性打击,袋狼也成为牺牲品之一。原本生活在澳洲大部分地区的袋狼,从其绝大部分栖息地消失了,最终退守到只有6.5万平方公里的塔斯马尼亚岛上。
因为这座岛与澳洲主大陆上有海峡相隔,殖民者暂时未触及此地,给了袋狼一段喘息的时光,只是后来随着殖民者的登岛,袋狼唯一的栖息地消失了,而它们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澳洲唯一最主要的食肉动物消失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当地植物群落之间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取代,且直接改变了澳洲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格局。澳洲先后经历的“野兔泛滥”、“野猫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大型捕食者的缺失。
19世纪中叶,是野兔入侵澳洲的开始,但是早在19世纪初期的十几、二十年间,袋狼就消失的差不多了,为野兔的入侵创造了原始条件。
野兔泛滥
另外一个重要性则来自于食肉动物对其他动物的捕食,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了澳洲野猫泛滥的严重性。澳洲原本是没有猫的,但是在17世纪时,第一只猫被人们从欧洲带了进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如今,在澳洲99%的地方都能够见到野猫的踪迹。
跟野兔的食草性不一样,野猫是食肉的,也是高超的捕食者,由于野猫的捕食,直接导致新月甲尾袋鼠、大耳窜鼠等20多种小型动物被捕杀殆尽。
澳洲泛滥的野猫
当然,食肉动物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对植物以及食草性动物的影响上面,也同样表现在食肉动物间的相互作用上。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活着老虎与狼,两种动物在食性上面,存在相当大的重叠部分,因此两者之间表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
俄罗斯远东地区虎与狼的观察记录
简单来说就是在1957-2002年间,开始时老虎数量稀少,当地狼的数量就比较丰富,由于人类对东北虎的保护,数量开始攀升,而此时狼的数量逐渐减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双方都表现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随着老虎数量进一步增加,狼的数量就进一步减少,甚至在老虎密度较高的区域,找不到一个狼群。
猛兽之殇:虎豹豺狼在森林的逐渐缺失
历史上在我国大部分土地上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猛兽,其中以虎豹犲为主,遍布东南西北。历史上我国有5种老虎,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之外,还有一种只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新疆虎,而众多老虎亚种里面,数华南虎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是“中国虎”的象征。
如果从名字上看认为这是一种生活在华南地区的老虎,那么就错了,实际上华南虎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除华南之外,华中、华东、华北、西南、晋南一带都有着数量庞大的华南虎,可以简单理解为我国除了其他四种老虎的栖息地之外,其他地盘都是华南虎的。
华南虎历史分布图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环境的变化,新疆虎及华南虎逐渐从我国野生环境中消失了,东北虎数量也濒临灭绝,孟加拉虎、印支虎更是少得可怜。在上个世纪5、6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有老虎的,单单是1956年,全国收上来的虎皮就近2000张;而到70年代的时候,据专家的估计,当时全国的野生虎数量不过百余只;发展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森林里面都已经没有了老虎。
新疆虎历史分布图
如同虎一样,历史上豹子在我国的分布也相当广泛,几乎有老虎的地方就有金钱豹,从植被众多的西南腹地,到广袤的东北林海雪原,都能够发现豹子的生活踪迹,它们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荒漠草原,亦或者是雪山林地,豹子都能依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
由于豹子在各方面上都与虎差不多,所以它的命运几乎也都是与虎联系在一起,随着华南虎退出了野生环境,我国各地金钱豹也相继绝迹,虽然少部分森林仍有豹子存在,但数量也岌岌可危。
金钱豹
与虎豹相比,豺要显得更加神秘一些,在它们身上至今仍流传出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豺长得跟狗很像,但是体型比狗小,成年豺体重大约在15-32千克之间,毛发呈红棕色,但随着季节的更替,毛色会有所差异。
它们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扛热,曾分布于我国大部分森林里面,尤其以南方的丘陵山地为主,最北可达黑龙江,但未曾跨越海峡到达台湾、海南等地。
豺群是非常可怕的捕食者,相对于虎豹来说,它对食草性野生动物的遏制更甚,豺群多的地方,几乎没有不会有野猪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是有许多豺群的,尤其是江西西北一带,数量最多,多地农民在村庄外便能看见豺影。
后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对豺群及野猪等野生动物的捕杀,在80年代后,豺的数量锐减,至今日我国大部分森林已经没有一只豺了,只有少数保护区里面才能看见豺影。
豺群
狼群与豺群类似,但在栖息地上有些差异,历史上狼也曾遍及中国大陆,但无论是那个地区,中国的狼体型都不会很大,跟狗差不多,体重在20-35千克之间。
虽然狼在我国大部分森林中所起到的生态作用不如虎豹犲,但是在某些地区,狼则是最重要的捕食者,比如内蒙、青藏高原一带,它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起到调节当地食草动物数量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无论是西北还是东南,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狼,但是50年代左右,由于狼对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遭到大规模捕杀,自此之后狼的栖息地一直缩小。
到了70年代时,大型狼群在我国的森林、草原中消失,进入80年代后,即便是小型的狼群也很少见了,而到了世纪末时,我国多地的狼已经消失了。
中国狼
捕食者的退出加上保护得当,食草动物数量激增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面,大多数陆地食肉动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栖息地在不断收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消失。其实食肉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要远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多得多,绝不仅仅是食物链中一环的关系。
2014年《科学》期刊里面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们分析了世界上31种哺乳类食肉动物,发现这些动物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帮助了生态系统增进了生物多样性,管控了疾病,并缓冲了气候变化。甚至还发现了由大型食肉动物的变化而引起了作物受损、河流结构变化、植被变化、鸟类、两栖类、哺乳类、无脊椎类等统统受到影响。
食肉动物对生态系统的直接、间接影响
在最近十年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地野猪泛滥的新闻,比如2010年,福建宁德野猪泛滥,给当地农业带来不小冲击,于是纷纷成立狩猎队,对当地野猪数量进行合理控制,类似的新闻网上一搜一大把。
野猪的泛滥,一方面是对人类保护环境工作的肯定,另外一方面也是对盗猎打击工作的肯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地大型捕食动物的缺失,使得野猪等食草动物有了激增的原始条件。
野猪
野猪之所以被人们经常提起,主要是因为其分布范围广,并且以显著的数量增加,对人类作物危害大的原因,但是野猪绝对不是大型捕食者缺失之后数量激增的唯一物种,比如东北的马鹿、贺兰山的岩羊等等,当然还有秦岭的羚牛。
羚牛之所以进入了我的关注范围,主要是2008年的一篇报道,称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面,秦岭由于缺乏大型捕食者,当地的羚牛数量激增,以至于频繁伤人,事件高达155起,伤亡人数超200人。
羚牛
食草动物对环境的直接改造
野猪泛滥带来的危害也不仅仅体现在对作物的糟蹋上面,还体现在对自然植物的毁坏上面。研究发现秦岭树木枯死与当地野猪脱不了干系。野猪喜欢在树干上蹭痒,也会利用松脂摩擦在皮肤上防止蚊虫叮咬,所以它们会经常啃咬和磨蹭树干,导致大量林木被毁。但是就目前的数据来说,野猪对植被的改造力度还不是很大,对大型树木影响更大的是羚牛。
羚牛是一种与大熊猫在栖息地选择上高度一致的物种,它的身体矮胖,体重在250-350千克之间,有一对尖尖的牛角,性格暴躁,尤其是在夏季发情期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经常决斗。
跟野猪一样,羚牛也会经常磨蹭树干,其带来的危害要远比野猪强得多,雅安境内大量的的冷杉树的死去,背后矛头直指羚牛。羚牛好战,会经常用树干磨蹭身躯以及打磨自己的牛角,加上它们喜欢在熟悉的地方长此往复摩擦,最终导致大量冷杉树被毁。
冬季来临,草木枯萎,但是这群食草动物要进食,便把目光盯向了还在长大的小树和根茎,它们取食树叶啃咬根茎,在羚牛数量比较多的区域,甚至很难再见到小树苗了。
因羚牛、野猪等食草动物的食性及生活习性,使得森林里的冷杉树、杜鹃等植物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冷箭竹等,无论是从大生态环境上,还是从微生境上,食草动物对环境的改造能力都不容忽视。
食草动物改造环境,在全世界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象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们被称为基石物种,帮助森林再生,甚至踩踏留下的足迹也为其他生物创造了栖息地。但是大象在森林中踩踏、蹭痒、玩耍时,会对植物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这片森林生态系统足够大、较完善,那么其完全可以自愈,但如果是经人为破坏之后形成碎片化的森林孤岛之后,大象对森林的破坏就很难自愈了。
它们降低了森林中茎的密度,增加了平均树径和总生物量,总的来说有大象存在的森林,森林会被改造成偏爱大型、缓慢生长的树木,且林木的密度较低,这与没有大型食草动物的亚马逊森林茂密的植被形成鲜明对比,这便是大象对环境的改造能力。
大象
对同一生境中其他动物的直接影响
有时候,没有了捕食者的遏制,食草动物数量激增,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其他动物,关于这一点,澳洲的“兔灾”就是最好的例子。人们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种“人畜无害”的小动物,竟然会给澳洲带来这么大的灾难,野兔们疯狂啃食青草,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土壤退化、草原不复存在、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地沙化,而其对动物的影响则表现在生存空间的竞争上。
由于澳洲大多数动物都是食草的,野兔的入侵使得草场不断退化,本土动物赖以生存的草场被破坏,生境、食物丧失了,那么必然会面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的困境,野兔的泛滥,毫无疑问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前面提到的羚牛,在生存空间上与大熊猫有着高度的重合,被它改造之后的森林多了许多冷箭竹,所以毫无疑问会影响熊猫的分布。
大熊猫
当然食草动物对同一环境中其他的生物的影响也可能表现在直接接触上面,岷山一保护区曾救助过一只受伤的野生大熊猫,经过对这只熊猫腹部的伤口分析,人们得出结论是羚牛造成的,很有可能当时熊猫遇上了一头性格暴躁的羚牛,双方产生冲突,虽然熊猫被称为“食铁兽”,但是却也经受不住300千克羚牛角的“会心一击”。显然,当虎豹犲退出森林之后,羚牛俨然成了能够威胁到大熊猫的一个存在。
有时候能够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的动物,不一定是野生的,在四川王朗保护区,牛马的放牧无疑成了影响野生熊猫生存的威胁因子。
昆山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给家畜佩戴无线项圈等方式,对当地家畜放牧及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进行了为其3年的研究,得出结论:人们在保护区内进行粗放型放牧,不仅威胁到了竹子的更新,还抢了熊猫的“口粮”,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的质量退化。
研究表明,家畜比较密集的区域,大熊猫的生活痕迹明显变少了,大熊猫生性机警,不太愿意与其他动物或人类接触,当周围有大量大型动物的时候,它们往往会迁徙到更高海拔的地方去,以保证自身及幼崽的安全。但熊猫的生活区域是有海拔限制的,最高上限就是箭竹所能生存的最高海拔,超过了这个高度,大熊猫就会因为没有食物而不能生存下去,因为放牧,在过去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熊猫栖息地出现了退化。
人是有同情心的,我们看到老虎捕杀牛羊的时候,会替牛羊感到可怜,但是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面没有错对,老虎吃羊是天性,羚牛破坏树木、击伤熊猫也是天性,只有当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有捕食者,有被捕食者等等,它们数量达到相互制衡时,这个系统才健康,当森林中的捕食者退出之后,这个天平就失衡了,那么食草动物必然会表现出对环境的强改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