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是一种看起来很可爱的猫科动物,外表长得像猫,但是仔细看的话又有区别于一般的家猫,除了比普通猫大一些之外,它的两只耳朵上分别有一簇黑毛,就像是两根天线一样。
因为这个特征,曾经很多人将它与狞猫(另外一种猫科动物,耳朵上也有一簇黑毛)弄混淆了,其实要区分二者很容易,狞猫的面情更像美洲狮,身上没有明显的斑点,而猞猁像猫,身上有斑点。
猞猁与狞猫
在传统的观念里面,猞猁种群发展被认为是受限于狼群,毕竟猞猁与灰狼的体型相差较大,食性趋同,在同一生境中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但是专家们通过对白俄罗斯纳利波基森林欧亚猞猁和灰狼的长期研究发现,现实中似乎是反过来的,几乎发现过灰狼捕杀成年猞猁的例子,而猞猁捕食幼狼、成年狼的事件却时有发生。毫无疑问,猞猁所处的生态位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多了。
广义上与狭义上的猞猁
其实我们常说的猞猁一般指欧亚猞猁,即普通猞猁,但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些动物可以称为猞猁的话,那就多了,猫科猞猁属下的23种动物都算。
猞猁属一共有4个物种,分别是欧亚猞猁(7个亚种)、加拿大猞猁(3个亚种)、伊比利亚猞猁(无亚种分化)和短尾猫(12个亚种),这4个物种在外形上及其相似,如果说能够准确分辨出狞猫与猞猁算是对猫科的了解入了门,那么能够分辨出猞猁属4个物种谁是谁的话,就算是精通了。
猞猁属4种动物
欧亚猞猁是4者中体型最大的,但却也没有超过其他三者多少,如果考虑到地域分布会造成体型大小不一样的话,那么这个判断条件就更不可靠了。
比如我们都知道平均来说美洲狮要比美洲豹小,但生活在墨西哥附近的美洲豹体重普遍偏小,与当地美洲狮的体型无异,甚至一些雄性美洲狮的体型大于雌性美洲豹,也是常有的现象。所以很多科普文说用这个办法可以判断出欧亚猞猁的话,是不合理的,关键还得从它们身上的特征入手。
把短尾猫与其他三种猞猁区分开来应该是最简单的,直接看尾巴,若尾尖有白色的毛发,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短尾猫了,因为不管是欧亚猞猁还是伊比利亚猞猁,亦或是加拿大猞猁,它们的尾尖都是黑色的,并无白色的毛发。另外,短尾猫耳朵上的两簇毛要更短,除头部与四肢外,身上的斑点并不明显;
伊比利亚猞猁顾名思义,就是只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因位置所处正是欧洲的南端,所以也被称之为南欧猞猁,又因主要栖息地在西班牙,所以也被称为西班牙猞猁。其实大多数动物的体貌都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从伊比利亚猞猁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难猜出,它身上的毛发要比猞猁属的其他三种短一些,也更粗糙。整体来看,伊比利亚猞猁的毛色呈黄褐色或浅黄色,身上的斑点最为密集,颜色最黑;
加拿大猞猁的毛发特征刚好与伊比利亚猞猁相反,它有着较长、更浓密的毛发,毛色为浅棕色或者灰色,整体看起来“毛茸茸”的感觉,尤其是脚掌,是4者中最大的,有利于它在雪地上行走;
欧亚猞猁是分布最普遍的猞猁,也是唯一一种我国有分布的猞猁,它的毛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大部分时候都呈红棕色,脊背区域的颜色较深。
猞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多数都集中在7-25千克之间,看起来就像是大一点的野猫而已,所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经常将猞猁称为“山狸子”、“野狸子”,它们喜食野兔、老鼠,偶尔也会捕食小野猪、小鹿之类的蹄类动物,随着人类生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地区的猞猁也会捕食家禽。
不过由于猞猁独特的食性(太偏爱兔子了)及所处生态位的缘故,所以它们对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伊比利亚猞猁控制着疾病的传播
伊比利亚猞猁曾遍及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甚至向北延伸至法国的南部,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伊比利亚猞猁就因为受到各种原因数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60年代尚有4000余只,但是到了21世纪初的时候,就只剩下不到200只了。
伊比利亚猞猁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实是可以预见和无法避免的,虽然在初期的时候就有少部分农场主认为它们捕食欧洲兔子,限制狐狸等捕食者的发展,认为是“益兽”,但在大多数欧洲人的眼中,它们是危害猎物的掠食者,因为人们喜欢狩猎兔子,而恰好猞猁就专门捕食兔子,疯狂狩猎猞猁,成了当时喜闻悦见的事情。
伊比利亚猞猁分布图
另外,随着人类生活区域不断向更深的野外扩展吗,一条条公路在西班牙的大部分农村建立,这些纵横交错的公路不仅将伊比利亚猞猁的栖息地分割得支离破碎,日后还带来了猞猁最主要的致死因素,那就是“路杀”。
随着交通的越来越发达,死于交通事故的伊比利亚猞猁越来越多,甚至成了猞猁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威胁,据统计,2013年,西班牙一共有14只猞猁死于交通事故,2014年这个数字则达到了22只。
死于车祸的伊比利亚猞猁
其实伊比利亚猞猁之所以日后会濒临灭绝,还跟一种动物有关,那就是欧洲兔子。猞猁是一种极其喜欢捕食兔子的猫科动物,在兔子丰富的时节,兔子会占到伊比利亚猞猁食物总来源的95%以上,一只成年雄猞猁每天需要吃一只兔子,而一只处于哺乳期的雌猞猁,则每天需要吃三只兔子,即便是在兔子数量大幅度下降的过程中,猞猁食物来源的75%仍是兔子。
伊比利亚半岛野生兔子数量十分丰富,甚至给当地不少农场造成损失,法国医学会的一名教授阿曼德勒在了解了粘液瘤病对澳洲野兔有强杀伤力之后,在1952年将这个病毒引进了自家庄园,成功地消灭了庄园内98%的兔子,但是随后病毒不受控制,在伊比利亚半岛内不断蔓延,后来传到了欧洲其他地方,造成欧洲兔子大量死亡,在病毒传播的第一年里面,就有45%的兔子死于该病。
伊比利亚猞猁
这个病毒的爆发似乎是有规律的,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兔子中间爆发一次,另外兔出血症也是兔子的疾病之一,同样呈现有规律性的爆发,于是这两种病使得兔子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高度依赖于欧洲兔子的伊比利亚猞猁,种群数量自然大幅度下降。
同时兔子数量的下降,还会增加猞猁意外死亡的风险,因为兔子密度低了,意味着猞猁要到更远的地方,花更多的时间去觅食,增加了横穿道路的次数。
欧洲兔子数量与猞猁数量的波动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伊比利亚猞猁捕食兔子,会起到疾病控制的作用呢?这就要从它的习性说起了,伊比利亚猞猁最主要的食物是兔子,其次才是一些啮齿类动物和小型的蹄类动物等,然而欧洲兔子极容易患病,这些疾病不止会在兔子种群间传播,还会通过食物链传到一些肉食动物的身上,巧的是伊比利亚猞猁并不受此影响,相反,那些染病的兔子会更弱,更容易成为猞猁的捕食对象。
欧洲兔子
欧洲兔子对于该生态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是该系统中众多肉食动物的基础猎物,通过捕食这些染病的兔子,伊比利亚猞猁不断清除病毒携带体,自然起到了疾病控制的作用。
另外,在同一生境中,狐狸、猫鼬等与伊比利亚猞猁有着强竞争的关系,猞猁通过捕食它们及幼崽来限制它们的种群数量发展,对于兔子来说,又是一利好的作用,减轻了欧洲兔子的生存压力。
总之,猞猁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众多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保护了它,就意味着维持了系统平衡,这也是人们致力于恢复这一物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亚猞猁抑制狼的种群发展
谈到猞猁与狼,可能很多人依靠主观感觉,认为狼体型大,又是群居,应该是猞猁的最大威胁才对,但是事实恰恰相反,猞猁的存在,限制了森林狼群的发展。
专家们对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欧亚猞猁及灰狼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猞猁会通过频繁捕杀幼狼来抑制狼群的发展,从而减少自己在森林中的竞争对手,这点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只发现了被其他猞猁杀死的猞猁,和被猞猁杀死的狼,从没有发现被狼杀死的猞猁:
1997-2015年间,在帕阿泽尔森林和纳利波基森林分别发现2只怀孕的母狼、8只幼狼被猞猁杀死;
2016年6月,一只幼狼和一只母狼被猞猁杀死;
2016-2017年间,一只幼狼被猞猁杀死;
2017年4月,一只成年雄性孤狼与猞猁大战后死亡;
2017年5月,在纳利波基森林发现一只怀孕的母狼怀疑被猞猁杀死。
可能很多人依旧不太相信小小的猞猁竟然能够杀死狼,但是事实的确是如此,猞猁是伏击型的猎手,擅长单独搏杀,它所袭击的对象也都是孤狼、幼狼,或者一些母狼。
显而易见,猞猁会避开狼群,它即便是最大型的成年公猞猁,也永远不会去招惹狼群,然而生活在森林里面的灰狼,并不是总是群居的。
在9月下旬至来年的4月中旬,是纳利波基森林的寒冷季节,此时狼群会群居生活,但是在4月中旬到9月下旬,天气比较温暖,离群独自生活的灰狼很普遍,这正是猞猁下手的好时机。
猞猁与成年狼对峙
怀孕后期的母狼很孤独,刚出生的幼崽很脆弱,这都是猞猁的攻击目标,另外,因动物为避免近亲繁殖的生活方式所致,大多数灰狼在拥有独立生活能力之后,会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组建或属于自己的狼群,而在离群又没有找到新狼群的这段时间,也容易被成年猞猁杀死。
研究发现,成年的猞猁,尤其是雄猞猁,会定期捕杀大量怀孕的母狼、幼狼和生病的弱势个体等,从而影响到狼的繁殖。
在纳利波基森林的一些研究区域里面,当猞猁密度高了起来,同生境中的狼群发展就停滞不前,因为大量的幼崽被猞猁捕杀了,狼幼崽的死亡率高达40%-60%,甚至一些区域达到了90%以上。
被猞猁捕杀的4个月大的幼狼
其实不管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任何一方超过了系统所能承受的数量都是有害的,比如澳洲的野兔泛滥、野猫泛滥,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欧亚猞猁抑制了灰狼这一掠食者的发展,本质上跟伊比利亚猞猁抑制狐狸等的种群发展是一样的。
另外,欧亚猞猁与狼在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相互之间上面,还表现在其他动物在对待两者的态度上面。
在没有虎豹的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灰狼和欧亚猞猁就成了这里顶级的捕食者,那么百兽自然对它们相当忌惮,但针对白俄罗斯的欧亚猞猁与灰狼进行研究发现,动物们对猞猁的害怕程度似乎远超灰狼,在面对狼的气味及猞猁的气味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即二者在捕猎其他动物的时候,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缺一不可。
猞猁标记领地
加拿大猞猁与白靴兔的数量波动
同样爱吃兔子的还有加拿大猞猁,在冬季,白靴兔基本占据它饮食来源的90%-95%,除此之外还捕食一些小型的动物,比如啮齿类、鸟类、小羚羊等。加拿大猞猁在北美的分布很广泛,几乎横跨了整个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落基山脉的美国部分,与其他猞猁一样,它有着可爱的外表,体型比家猫大,它们是8.5-8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的。
加拿大猞猁
在北美,加拿大猞猁每天会行走8-9公里来寻找食物,它高度依赖白靴兔,可以称之为是白靴兔的专性捕食者,随着季节的变化,白靴兔在猞猁的饮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全年平均来说,在35%-97%之间。
在野兔数量下降时,加拿大猞猁会捕食松鸡、松鼠、雷鸟、田鼠及部分蹄类动物来补充这一空缺,不过尽管如此,猞猁们仍会孜孜不倦地去寻找白靴兔。
白靴兔
与欧洲兔子一样,在北美,白靴兔则是基础猎物,是众多肉食者的捕食对象。在阿拉斯加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白靴兔数量减少的时候,驯鹿、多尔绵羊等蹄类动物的数量也会变少,这是因为猞猁、赤狐等捕食者在兔子短缺的时候,会增加捕食这类动物的比重。
其实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加拿大猞猁对白靴兔的影响更大,众所周知,郊狼也是白靴兔的捕食者之一,但它们的脚掌小,在冬季厚厚的积雪上行走不便,而猞猁那大大的脚掌,则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或许在白靴兔数量丰富的时候看不出差异,但是在当白靴兔数量呈现周期性减少时,猞猁与郊狼每天的捕食时间不变,但猞猁所捕杀的兔子明显超过郊狼。
另外,与郊狼会过度捕杀白靴兔(超过了自己所能吃掉的数量),猞猁的捕猎就明显更合理,它很少存在过度捕杀,这对于白靴兔的种群发展更有利,对生态系统平稳运转和健康发展也更为有利。
郊狼
加拿大猞猁与白靴兔之间究竟存在怎样强的关系呢?或许我们能够从一张统计表里面看出来,当白靴兔数量每隔9-10年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时候,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亦随之变动,这不难理解,当白靴兔数量多时,对猞猁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此时猞猁的种群发展速度也会加快;
随着猞猁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白靴兔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必然会遭到大量捕食,接着就是逐渐减少;
当白靴兔数量下滑,对于猞猁来说,就意味着食物短缺,种间、种内竞争加大,种群的发展就缓慢,数量亦会下降;
当猞猁数量下降,白靴兔的生存压力就小了很多,又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如此这般二者数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从这段关系里面,我们不难看出,即便是没有人类插手,依靠大自然中食物链间的关系,物种们自己也能相互调节并维持相对的平衡。
白靴兔的数量波动影响加拿大猞猁
猞猁的生态位随时在变化
物种所处的生态位有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在发生变化,生态位的改变有时候可能跟环境有关,有时候也可能跟时间有关。
比如在伊比利亚半岛,由于缺乏虎豹等大型的捕食者,伊比利亚猞猁就是当地的“百兽之王”,对于它来说,此时的生态位就如同亚洲的虎豹一样,起到了调节当地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发展的作用。
伊比利亚猞猁更像是伞型物种,一旦缺失,便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保护了它,便保护了当地的其他物种,乃至整个生境。
其实依靠猞猁来抑制其他动物种群发展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德国重新引进的猞猁,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好。
另外,英国的许多森林鹿类泛滥,严重毁坏了林中的树苗,所以也打算重新引进欧亚猞猁来控制鹿的数量,从而间接保护森林中的树木,使当地的生态系统达到一个较高并且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较于伊比利亚猞猁来说,加拿大猞猁的生态位似乎就不是那么高了,因为在它之上还有美洲狮、北美灰狼等等,尤其是当气候变暖,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使得原本在微生境上与猞猁交集并不多的美洲狮、北美灰狼,生存空间的重叠变得更多,加拿大猞猁在面对这一情况时,往往会选择主动避让这些竞争对手。加拿大猞猁的生态位更像是亚非的豹子一样,虽然不是最高位,但却也同样重要。
物种所处的生态位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那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在我国的一些森林中,原本是生活着虎豹的,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虎豹逐渐退出了森林,使得原本“籍籍无名”的亚洲金猫,俨然晋升为新的“百兽之王”,此时亚洲金猫的生态位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又比如在南瑞典,1983年灰狼重新回归这片区域之后,欧亚猞猁的生态位也会因为狼的到来而发生变化。
三种猞猁的生存现状
三种猞猁里面,除了伊比利亚猞猁是濒危物种以外,其余的都属于无危动物,它们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其栖息地扎下根来,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猞猁是当今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
欧亚猞猁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生活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北部,中部地区亦有分布,即便是不包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量,也有9000-10000只。
欧亚猞猁种群基本上是稳定的,有7个亚种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面,但是即便如此,在某些地区里面,欧亚猞猁的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比如生活在波西米亚一些地区的种群,就已经极度濒危了。
欧亚猞猁分布图
伊比利亚猞猁目前的种群发展呈现了上升的趋势,数量从2002年的不到100只,到如今的700只,这是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的一次壮举。人们通过人工繁殖,进行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以及环境保护、猎物保护等措施,使得伊比利亚猞猁如今在西班牙、葡萄牙重新繁殖开来,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是一片繁荣的现象背后同样潜藏着危机,遗传多样性低,气候改变会影响欧洲兔子分布等因素依然威胁着伊比利亚猞猁的生存,甚至有专家估计,如果对于伊比利亚猞猁的保护没有考虑到气候影响,并考虑进具体的保护措施里面去的话,在未来的50年内,人们的努力很可能会付诸东流。
加拿大猞猁最主要的栖息地是加拿大和阿拉斯加背部的混交林,在其栖息地范围内,由于加拿大猞猁及白靴兔种群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所以目前它们的生存状态也算稳定,个体数量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由于气候的变化,对于这种喜寒的动物来说,肯定是不利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导致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向北退缩,同时还会导致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这相当危险。
普通猞猁
其实在探究猞猁对系统的影响究竟有哪些方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食物链入手,因为猞猁的食物链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捕食同生境中的中小型动物,从以上的描述不难看出,三种猞猁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或能够控制疾病在种间的传播,或能够抑制同生境其他动物的发展,从而达到物种间数量的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