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狍子表现的如此之“傻”?

“东北傻狍子”的名号,大家一定都听过,是当地的一种野生动物。

早些年,因为狍子肉质鲜美,经常被人们捕食。

后期,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的健康发展,2008年就颁布相关法令,禁止捕捉、买卖和食用野生狍子。

狍子目前的生存状态显示是低危,在过去,有打猎经验的人深有体会,狍子的数量很多,尤其是在东北区域,富饶丰沛,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钻进被窝里”的说法,而如今,和自然接触的机会不多,环境也大不如前,现代人几乎很少在野外见到狍子了,圈养的倒是很多。

尽管和狍子的接触少了很多,但狍子“傻”的形象却被流传了下来。

很多人即使没有亲眼看过狍子,但一说起狍子,就只能联想到“傻”。在东北也有人将敦厚老实的人称为“狍子”,明着是夸,但也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狍子的“傻”表现在哪里呢?

从老一辈的描述中,狍子确实比一般的动物傻多了,例如:

1、外形就傻憨憨的。

别的鹿长的角,又大又长,而雄狍子的角比较短,分支也比较细,短短的像两根“天线”,还有一个类似爱心的白屁股,当遇到危险时,还会炸毛。

2、遇到危险不跑,反而还会回头看。

在野外狍子三五成群,只要大叫一声,狍子不会马上跑走,反而会回头,呆呆地望着你,如果你打倒了一只,那么其他的会在不远的地方观察你,有的胆子比较大,还会靠近来看。

3、早期猎人追狍子的时候,猎人要是累了停下来,狍子也会停下来休息,似乎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等猎人休息好了,继续追,狍子也会继续跑。

4、狍子会走回头路,只要在原地蹲守就可以捕到回头的狍子。

5、狍子还会把头埋进雪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

看到这里,不禁疑惑,狍子真的这么傻吗?这么傻为什么还没有灭绝,而且还处于低危的状态?

狍子究竟是怎样一种生物?

狍子,也叫矮鹿,是一种鹿科动物的俗称,前文提到的傻狍子,其实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东方狍,而在欧洲地区,也有一种狍子叫西方狍,两种生物以高加索山脉为界限,东方狍在山的东边,而西方狍生活在山的另一面。

和西方狍相比,东方狍体型更大,角也较长一些。

狍子在鹿科里面,体型中等偏小,体长1米左右,体重15-30千克。

喜欢生活在密林中,胆子很小,白天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喜欢以枝叶、嫩芽、浆果等食物。

雄性狍子有短短的角,在秋冬季节会脱落,然后再重新生长。

狍子的繁殖方式很特别,一年一胎,一胎只生1-2个,相对而言,繁殖力比较弱,为了提高小狍子的存活率,雌性狍子会控制小狍子的出生时间,原本七八月繁殖,3-6个月就会出生,为了确保小狍子会在温暖的6月出生,雌性狍子会延迟着床时间四五个月。

狍子真的傻吗?

狍子是一种鹿科动物,众所周知,鹿是一种胆小但非常机敏的动物,对于狍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它也胆小,但非常机敏,只不过它的好奇心比较重。

那些看似傻的行为,都是狍子面对危机情况的一种自然反应,只是被人类曲解并以讹传讹罢了。

简单来说,屁股炸毛,并不是被吓的,白白的屁股一方面能迷惑追赶的捕食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指示灯,警示同伴有危险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幼崽跟着“白屁股”走,不要走丢。

喜欢走回头路,是因为这里是它熟悉的地方,逃跑后回到熟悉的地方是一种本能,它以为捕食者已经走了,没想到捕食者竟然是聪明的人类,人类的圈套,别说是狍子,其他动物也不能识破。

还有回头看,呆住不跑这些行为,通通可以归结于狍子的好奇心,“好奇害死猫”,一生都生活在深山中,看到不常见的人类,总多看几眼,确定是否有危险,只要确定是有危险的,狍子比谁都跑得快。

更夸张的是狍子将头埋在雪里的说法。实际上,野生动物学家也曾辟谣,认为这也是以讹传讹造成的。狍子是食草类动物,需要经常吃东西才能保存体力,一般来说,捕食狍子的动物都是爆发性的,追一下没追到就会放弃,不曾想遇到的是有耐心有耐力的人类,为了抓狍子可以追赶一天,在这种情况下,狍子只有累死的份。

最后

总的来说,狍子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傻。

只是它遇到了聪明的人类,利用它的自然反应来捕捉它,却被认为是傻狍子。

但若反过来思考,在自然界中又有几个动物能逃脱人类的捕杀。

如果一定要说狍子的缺点,最大的应该是好奇心和看待世界的单纯。

它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对世界也抱有美好的想法,才会在看到敌人(人类)时,再三确认是否存在危险,才给了敌人抓住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