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牛只吃草就有一身结实的肌肉?

在我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家里也养了一头耕地牛,那个时候的确没有吃过牛肉,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更没见过牛身上都是肌肉,还是和猪一样也长了肥膘。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耕地牛是绝对不会被杀了吃掉的,一养就是很多年,不管天气多冷,都要出去给它找吃的,还要在冬天来临之前提前准备一些可以久放的食物。

敕勒人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歌咏壮阔而富饶的北国草原,但并不是哪里的牛都可以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悠然自在的啃食牧草,比如,在四川山区这边专门负责劳作的耕地牛。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农业生产都已经机械化,但这样的生产方式对地形有一定要求,如果不是一大片比较平坦的土地,机械化实行起来不见得会带来更多便利。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离开了自己长大的地方,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会抽几天时间回去看看。现在,应该没有人像我小时候那样只见过活牛,而没吃过牛肉了,随着青少年肥胖问题越来越常见,饮食结构也开始被更多人重视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虽然猪是杂食性动物,但更多时候我们喂养的食物都是素食,而牛也是只吃草的素食动物,那为什么猪肉肥瘦分明,而牛却长了一身肌肉?

牛是“牛族动物”这个基本事实,我相信没有人会之一,但不见得所有人都知道不同的牛在染色体数量上还不一样。比如,黄牛的染色体是60、大额牛的染色体是58,而野牛的染色体则是56。当然,尽管这些牛的染色体数量不同,但他们的食性一样,都是食草不如动物,通常家养的牛都是黄牛、水牛和普通家牛,而比较受欢迎的牛肉干,原材料一般都是牦牛的肉了。

当牛被剖开的时候,视觉上看上去会有四个胃,但实际上前三个都没有分泌胃液,只有皱胃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牛胃。牛在适应生存环境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它们可以在大多数条件下被饲养,大概也只有极寒和及旱的地方才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像红薯长出地面的长藤也算得上是它们的美味食物,而人类最早开始驯化牛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牛的食性为植食性,自然界中还有和很多和牛相似的动物,它们都一样是只吃草的动物。不可否认,植食性动物不会长很多肥肉,可能真的和它们吃素有关,难有多余的热量可以堆积成脂肪。但如果我们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一定还会发现它们平时的活动强度也很大,尤其是没有人工牧场的地方,牛可能每天填饱肚子都需要消耗不少能量。

如果有减肥体验的人应该都知道,尽管减掉脂肪的重点之一是少吃主食,但通常也并不提倡吃脂肪特别高的肉类,而牛肉却是得到一致推荐的肉类,却并不建议只吃素。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你吃素,却对牛劳作的时候视而不见。一个物种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进化结果。比如,在我国的南北地区,就发现过不少黄牛的祖先,其中“原牛头骨”距离现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7万年。

总而言之,吃草长肌肉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现象,牛的植食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生物交互作用,牛吃草和其他以动物为食物的动物,不过是自然界生物交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只要是生长在地球上的植物,几乎都有动物会将其作为食物,而植物自身也在长期被食用的过程中进化出了自我保护能力,所以一般都不会因为被动物食用就死亡。而那些处于生物连更高为止的动物,全都依赖在这个最为基础的环节上。

所谓生物交互作用,其实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生存环境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都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不管是同族结合繁衍后代,还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本质上就是大自然在淘汰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生存者,同时也保证了区域内种群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在食物链中,植物就是排在首位的角色,只不过植物的生长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所以这个缓解的交互作用远没有动物吃动物更激烈,因为这势必意味着被捕食者会失去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