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游牧民族的铁骑,缺少骑兵的宋军靠什么御敌

自唐末起,中原王朝逐渐失去了甘凉、陇右、蓟北等重要的战马产区,加之幽云十六州这一战略要地在五代时易于辽国之手,这导致缺少战马和地理防线的两宋不得不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来对抗辽、金、西夏等政权的彪悍铁骑。

那么宋军敢于以步抗骑,凭借的又是什么法宝呢?

上图_ 弓箭对骑兵

弓弩大阵:以步制骑的好方法

《武经总要》有言:“一骑当步卒八人,十骑乱百人,百骑败千人”。可见在战场上,骑兵相比于步兵具有绝对优势。而步兵要想以弱胜强,使用弓弩之类的远射兵器,在敌骑冲至己方阵地前尽量迟滞、杀伤对手,从而削弱其冲击力,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早在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军队在抵抗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南侵时,就十分依赖步兵持弓弩结成的大阵。如贞明三年(917年),辽军围幽州,晋军(晋王李存勖的部队)“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资治通鉴》),从而顺利解围。又如开运元年(944年)的澶州之战,后晋军“万弩齐发,飞矢蔽地”(《资治通鉴》),辽军进攻无果,只得撤去。

可见,大规模使用弓弩进行密集射击阻拦骑兵冲锋,确实是处于劣势的步兵反制强敌的不二法门。

上图_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 弓弩军队

宋军承五代军队之战法,加之骑兵力量不强,故而对弓弩更为倚重。宋初即建有中央直辖负责兵器生产的南北作坊(后改称东西作坊),亦成立了同级别且独立运行的弓弩院专司弓弩制造。地方上则“诸州皆有作院”,且规模很大。据《曾巩集卷四十九˙兵器》载,弓弩院“岁造弓、弩、箭、弦、镞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其规模和生产能力可见一斑。

按《武经总要》所载,宋军制式弓包括黄桦、白桦、黑漆、麻背四种,均为步骑皆可使用的筋角复合弓。其区别在于装饰不同,饰以黑漆便名为黑漆弓,饰以黄桦便名为黄桦弓。

宋军对官兵所用之弓的弓弦强度有明文规定,通常以石(1石=120宋斤,1宋斤=1.266市斤)、斗(10斗=1石)来计算。步兵所用之弓,强度由高到低分为十斗、九斗、八斗三等,骑兵则为九斗、八斗、七斗三等。

熙丰变法后,为提升军队战力,又分步骑兵射箭技艺为三等。其中,步射6箭中3为一等,中2为二等,中1为三等;骑射则为骤马直射3箭、背射2箭,射中箭数及等级与步射相同。对于射箭技艺优异者,朝廷予以奖励。

到南宋,为抗衡战力彪悍的金军铁骑,宋廷还专门对弓手拉弓八斗至一石、且能连续发射30箭者赏钱五贯。

上图_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宋代弓弩: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得益于制度的激励,挽弓射箭不仅是宋军步骑官兵,更是将帅们必须掌握的技艺。北宋的康保裔、李继隆、狄青,南宋的韩世忠、岳飞、毕再遇等都是能拉硬弓且箭法高超的名将。不仅如此,身为文臣的辛仲甫、章衡、柳开等人也擅使强弓并可百步穿杨。无外乎宋人评说道:“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翠微北征录》)

但是,弓的射程与威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使用者的膂力。而且连续拉弓放箭,也对弓手的体能有较高要求。在后来面对更加精良强悍的西夏和金国骑兵时,弓的局限性显露无遗。特别是西夏,由于其独特的锻造技术,夏军铠甲护具号称天下第一,“非劲弩不能入”。在这种情况下,弩在宋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变得越发重要。

上图_ 膝上上弩图 (膝弩)

与弓相比,弩具有延时机构,故射手不用在射击的同时兼顾开弓与瞄准两个运作,而是可灵活利用臂、足、腰的力量拉开弓弦,再从容瞄准,伺机发射。机关装置的使用,令弩摆脱了对射手膂力的依赖,其射程更远、穿透能力更强。

宋军使用的弩中,最受推崇的无疑是神臂弓了。神臂弓名曰弓,实际为一种强弩。《宋史˙兵志》载:“熙宁元年,始命入内副都知张若水、西上阁门使李评料简弓弩而增修之。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实李宏所献,盖弩类也。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按此所述,神臂弓射程达到了今天的四百余米(宋代一步约合今1.2米),射入榆木后能扎进半个箭杆。配合专门研发的寸金凿子箭、破甲锥箭等优质箭镞,足以在较远距离上击穿夏、金骑兵的护甲。

上图_ 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

当然,弩这种“大杀器”并非完美无瑕。它的最大缺点在于因弓弦拉力较大,发射完毕后再装填时无法徒手拉弦,必须用脚踩住前端将其固定住,再用手拉弦。这样装填比较费时,致使射速远逊于弓。

所以,宋军通常将弓弩搭配使用,以获得最佳效果。据尹洙《河南先生文集》载:“(宋军)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弓)弩手。”即每都(都为宋军步兵最小编制)100人中七成为弓弩手,宋军通常将他们按照“斗力”,也就是挽弓之力的强弱依次排列,多是强弩手在前,轻弩手次之,弓手最后,阵列最前方以刀牌手屏护全阵。

交战时,敌军骑兵发动冲锋后,先由神臂弓手实施远距离火力压制;敌军接近时再以弓手进行无差别的箭雨射击,顶在最前面的刀牌手负责抗住冲击维持阵线。待敌骑气沮力竭之时,便放出坐镇后方的己方骑兵解决战斗。元丰西征时,名将刘昌祚统率泾原军正是依此法,打得凶悍的西夏铁鹞子军毫无脾气。

上图_ 轮流发弩图(宋代)

实战中的宋军:“漫天箭雨”是常态

到南宋时,名将吴玠、吴璘创“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上图_ “叠阵法”示意图

此等战术,与宋军惯用的弓弩战法相反,它较好地兼顾到了各类弓弩的优缺点,将射速快但射程近的弓部署在最前,尽可能延伸其射程并保证火力密度,射程远、威力大的强弩、神臂弓布置在后,使其能够在装填时免受敌军干扰。这样的配置使弓弩的特性相得益彰,在战场上更具威力。吴氏兄弟凭此战法屡挫金军。特别是在和尚原之战中,宋军弓弩“连发不绝,繁如雨注”(《宋史˙吴玠传》),杀得金军鬼哭神嚎。连其一向以血槽长、结实耐打著称的主帅完颜宗弼也多中流矢,仅以身免。

由此可见,现今影视剧中秦军漫天箭雨的作战方式,在真实的历史中出现在宋军的身上应该更为合适。

上图_ 辽代的重骑兵—“鹰骑”

宋军对弓弩的倚重更可以通过两个反面战例来加以论证。宋辽君子馆之战时正值隆冬,列阵于野外的宋军刘廷让部悉数冻僵,拉不开弓弩搭不上箭,面对辽军骑兵的冲击束手无策,最终全军覆没。而在之前的陈家谷一役中,杨业请求主将潘美在谷口多设劲弩,待他撤回时“以步兵强弩夹击救之,不然者,无遗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可见,宋军将帅习惯于把取胜的砝码压在弓弩手的身上,足以凸显弓弩在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中的地位。

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弓劲弩,两宋恐怕很难在国防条件先天不足且强敌环伺的局面下坚挺三百余年。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并非武器,而是人。类似弓弩手与刀牌、长枪等兵种相互配合的复杂战法,需要长期训练方能使用。故而到王朝末期,随着朝局黑暗、武备废弛,即便是有神臂弓这类克敌制胜的“神器”,也无法挽救宋帝国覆灭的必然命运。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宋史》脱脱,阿鲁图等 (元)

【2】《金史》脱脱 (元)

【3】《资治通鉴》司马光 (宋)

【4】《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南宋)

【5】《元丰类稿》曾巩 (宋)

【6】《武经总要》曾公亮、丁度 (北宋)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 (宋)

【8】《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9】《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冷兵器卷》徐寒

【10】《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北疆狼烟》林森

【11】《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曾瑞龙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