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禁止水银体温计的生产?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出通知,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产品。

这意味着几年之后我们就要跟陪伴好几代人长大的水银体温计说再见了。

水银体温计何以被禁止生产?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正确应对?

今天我们来解答一下这些问题。

上世纪的日本水俣病

1956年, 在熊本县水俣市附近出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先是口齿不清,走路不稳,最后在痛苦中大声高叫而死。

这种病被称为“水俣(yǔ)病”。经查证,水俣病实际上是有机水银中毒,是附近渔民食用了有毒的鱼虾贝类所致。

海洋生物何以含有致命的有机水银?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当地的工业废水排放,相关企业受到了居民的起诉并支付了大额赔偿金。

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水银管控措施,并制定了更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水银的危险性,这一次充分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存在一种含有水银的东西,那就是水银体温计。

相比于有机水银中毒引起的水俣病,这一根小小的体温计水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事实上,它的危险性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一支打碎的水银体温计,必须得到正确的处理。

水银与水银温度计

水银学名叫“汞”,因为既有水的流动性又有金属银的光泽,所以又俗称水银,是一种在常温下以液体形式存在的金属。

水银的凝固点是?38.83 °C,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温度及以下它才会像其他金属一般具备硬度。

水银为什么被用于制作体温计呢?

其实,任何自身特性随温度变化明显的物质都可以被用来表示测量温度,而水银的体积变化正符合这一指标。

在水银之前,也存在过像水,酒精之类的其他液体体温计,但它们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不如水银。

当然,这是就体积变化而言,我们也可以依据颜色变化制定体温计,比如低温显示蓝色,高温则变为红色。

就目前而言,水银体温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二甲基汞

水银的毒性

纯汞是有毒的,它的毒性表现在当我们口服,吸入或接触后会导致大脑和肝脏的损伤。

除此之外,汞的化合物和盐大多含有较高毒性。

汞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它在常温下会挥发。

也就是即便不加热,汞也能变成汞蒸气而容易被人吸入。

汞蒸气被人吸入后,可在人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正是致命毒性的根源。比如二甲基汞,仅仅是数微升接触在皮肤上就会导致人的死亡。

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且它很容易被皮肤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

开头提到的水俣病是有机水银中毒,而更详细的过程是工业排放的含汞的废水污染了海洋环境,使得汞在这些依靠海洋为生的海洋生物体内逐渐积累。

当附近的渔民食用了这些海产品后,更多的汞“传递”到了他们的体内,更高的汞含量导致了更严重的病情。

汞不但可以破坏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对口、牙齿和黏膜也有不良影响。长时间暴露在汞含量高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大脑损伤和死亡。

摔坏的水银体温计如何处理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能超过0.05mg/m?,水银温度计里水银的质量一般是0.5-1.0g。

假设在一个100㎡,高2.5米地住宅中,如果不通风的话,水银只需挥发2.5%的量就能超过规定的安全浓度。

虽然水银会在常温下挥发,但它的挥发速度并没有那么快。

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条件下,摔碎的体温计中的水银大概在三四个小时后才会挥发至能使人中毒的浓度。

那么在这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处理措施呢?

首先,打开家中所有的窗户,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汞蒸气的浓度。如果有电风扇的话,还可以开启电风扇,使其散发的更快。

然后,带好防护手套。橡胶手套或丁晴手套都可以,因为水银不具有腐蚀性,对于手套没有材质上的要求。

口罩是有必要戴的,但是家中一般不会有防毒口罩,而且上面提到水银挥发速率并不快,处理迅速的话,并不会使人吸入中毒。

打开所有窗户并做好了防护工作后,开始处理地面上的水银。

先将地面所有的玻璃碎渣小心拾起来,放在纸巾上,然后将纸巾折好放入密封塑料袋中或瓶子里。

然后用硬纸片慢慢将散落的水银颗粒聚到一起,如果是在光线暗的角落,可以打开手电筒照射地面,反光的很亮的小颗粒就是小水银颗粒。

将水银颗粒聚在一起后,用眼药水滴管将其滴到或用硬纸片将其铲到密封塑料袋或瓶子里。装好之后,在瓶子里倒入一些水。

水银密度比水大,这样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挥发。

最后,用强力胶带粘掉地面上可能残余的水银小颗粒或不太看的到的玻璃碎渣,粘好之后,将胶带放入密封塑料袋。

最后的最后,上述装有水银,玻璃碎渣以及胶带的密封塑料袋或瓶子也不能随意乱扔,可以拿到就近的医院询问处理方式。

处理完水银后的房间,建议通风24小时后再入住。

切记,不可以用墩布或抹布直接去擦水银,一来可能会粘在手上,二来这样只会加快水银的挥发。

最后

生活常识往往离不开科学知识,只有运用科学的处理方式,才能在突发的危险状况下转危为安。

当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使用电子体温计,除了更准确的温度数值,它的安全性也是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