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澳洲的明星物种,在现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袋鼠、考拉一类天生自带萌感的动物,但是如果将范围扩大一点,到一些已经灭绝的动物身上,那么袋狼无疑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种。
由于澳洲地理环境特殊,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多种大型的食肉动物,但是却也没有亚非拉等地区的那么复杂和强大,所以袋狼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最耀眼的一支,在某些地区,也将它们称之为塔斯马尼亚之虎,或者塔斯马尼亚之狼。
袋狼
从名字上看,或许有人会将袋狼误认为是已经灭绝的一种狼类,跟今天的灰狼等同属一科,但如果这样想就错了,从动物分类上看,袋狼虽然跟袋熊、袋鼠等更为接近,但是外形又与狼等动物太像了,所以最终将袋狼归属为单独一目且仅有一科,属于袋鼬目袋狼科,无亚种分化。
前段时间关于袋狼的讨论在网上也是沸沸扬扬,说科学家们在几个袋狼的标本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基因库,有望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将这种已经灭绝了的动物重现于世,确实非常神奇。
消失的明星物种
跟现代许多已经灭绝的动物一样,袋狼的消失跟人类有着莫大的关联,尤其是5000年前,人们将狗带入了澳洲,随着狗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狗逃脱了人们的控制,成为了野犬。
社会属性更强、食性更杂很快就在澳洲这片土地上表现出强竞争性,与食性差不多的袋狼发生争斗,逐步压缩袋狼的生存空间,最后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袋狼最终生存不下去了,随着1936年最后一只生活在霍巴特动物园的袋狼死亡,标志着这一物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
袋狼形象图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知道,袋狼其实并不是一种特别大型的食肉动物,即便是成年个体其体重也才30千克左右,肩高0.6米,体长1.8米而已。从形态上看,袋狼整体比较瘦长,骨骼纤细,肌肉爆发力不强,所以它们的捕猎方式应该是伏击型,一般先利用周围的遮蔽物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到猎物在自己伏击范围之内,才会冲出去。
袋狼的主要捕猎手段是跳到猎物的背上,由于其嘴巴张开的幅度非常大,这使得袋狼能够撕咬的面积很大,即便是面对大型猎物时,袋狼也能够保证一口锁定它的脖子。
袋狼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和新几内亚,主要栖息于林间的开阔地带或者草原上,从这个习性上我们可以看出,袋狼并不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它们或多或少群居,毕竟亚洲狮、灰狼等众多森林里的群居动物,在选择栖息地上,更喜欢开阔的地带,这有助于发挥团体狩猎的优势。
虽然袋狼是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多的大型食肉动物,但它们在猎物选择上,更钟情于体型较小的,比如小袋鼠、不会飞的鸟类、小型兽类等等。
雌性袋狼腹部长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幼崽出生之后需要自己爬进袋中吸吮乳汁,由于袋狼幼崽通常是在没有发育完全时就已经出生了,所以它们会在育儿袋中生活大概9-12周的时间,才会走出育儿袋看看新世界,而要达到断奶的地步,则需要9个多月的时间。
从袋狼育儿的整个过程来看,它是比较脆弱的,至少比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大多数大型食肉动物都弱一些。
袋狮的灭绝,让袋狼迎来了全盛时期
虽然袋狼早早灭绝了,但是在其历史生存时期,袋狼一族也是经历过辉煌的,而这个辉煌,还是人类间接给它带来的,说来也讽刺,袋狼兴也靠人类,衰也因人类。
袋狼产生于距今400万年前,虽然它们体型较小,速度也不快,但依靠伏击的捕猎技巧和较好的耐力,加上当地环境特殊,所以在人们还没有来到之前,袋狼就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成为其中较为瞩目的一种食肉猛兽,与双门齿兽、袋狮等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相互制衡、相互发展。
但是后来随着人类的踏足,很快这个平衡的局面就被打破了,当时的人类掌握了大自然中最厉害的能力——火,人们用原始刀耕火种的办法使自己快速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强的存在,火焰所到之处,不仅是植物,许多动物也跟着遭殃。
受此影响,当时的袋狮、古巨蜥、双门齿兽等许多不能适应环境急剧变化的大型动物相继灭绝,而袋狼存活了下来,由于没有了竞争,袋狼的生态位急剧上升,成为了当地澳洲最大的食肉类。
袋狮等大型食肉猛兽的消失,让袋狼迎来了自己短暂的全盛时期,那个时候袋狼的发展速度很快,虽然也会与人类发生冲突,比如捕食牲畜等等,但是由于当时人类的狩猎工具比较原始,狩猎能力比较低,所以即便有了人类的捕杀,但对袋狼整体的种群发展并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反而帮袋狼淘汰了一些相对较弱的个体,对于袋狼种群发展来说,还有一定的好处,然而这种局面维持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再次被人类打破了。
袋狼狩猎假想图
人类登岛,给了袋狼沉重一击
上面提到了5000多年前,人们把狗带上了澳洲,起初由于狗的数量并不多,且基本上都生活在人类聚集的地方,虽然偶尔会被人们带去打猎,但并不会冲击袋狼的生存空间。但是随着狗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狗脱离了人类的控制,成为无家可归的野犬。野外的生活让这些曾经的家犬逐渐有了野性,而又因为它们曾经被驯化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这些野犬并不会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变成一种纯粹的野生动物,它们常常聚集在人类村庄的周围,捕食家畜、家禽。
澳洲野狗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澳洲野狗也会捕食家畜,只是简单地将这些损失都算在了在人们眼里更具威胁性的袋狼身上,这使得袋狼遭受人们报复性捕杀的现象更加严重,进一步让袋狼在野外的数量急剧减少。
由于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什么高端的狩猎方式或者攻击,唯一且最强力的方式便是火,所以人们在对付这些猛兽时,往往就是采用一把大火将人类生活的周围都焚烧殆尽。“一刀切”的方式虽然让人类及其家畜免受了野生动物的侵扰,但是也直接毁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袋狼及其猎物等一众动物大量消失。
其实袋狼虽说是当时澳洲一种强大的食肉动物,但是对于人类的威胁,却也并没有那么大,研究表明袋狼的性格十分谨慎,它们惧怕人类,具有夜行性,通常喜欢在夜间捕食,而白天则在石砾、树丛等地方休息。
它们的行动速度不快,主要是依靠耐力强,对猎物紧追不舍,最终猎物因疲惫速度放慢时,才是袋狼给予它们“最后一击”的时刻。所以它们会远离人类而居,捕杀绵羊、家禽等行为,多半是澳洲野狗所为。
退至塔斯马尼亚岛
人类的活动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环境,袋狼的栖息地在逐渐减少,袋狼的猎物也在逐渐减少。另外一方面,澳洲野狗的崛起,使得袋狼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最终在多原因并发下,澳洲大陆上的袋狼急剧减少,短短300多年的时间,澳洲大陆上的袋狼基本就消失殆尽了,只剩下人类还没有涉足的区域,塔斯马尼亚岛还生活着数量较多的袋狼。由于被海峡所隔,外来物种澳洲野狗并没有登岛,给了袋狼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是好景不长,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这座岛屿,紧接着人类再次占据了这座岛屿,给了袋狼最后一击。
19世纪初,大量西方殖民者来到了澳洲,并且在1803年将狗再次带入了塔斯马尼亚岛历史在这里重演。
其实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面,虽然人与袋狼之间也会有冲突,但基本上不大,由于生性使然,袋狼并不怎么会涉足人类的生活区域,但随着人口的发展,人们所需的自然资源、生存空间越来越大,矛盾冲突也逐渐加剧了。
袋狼捕杀家禽
当时来到塔斯马尼亚岛上人类主要是英国流放的囚犯,它们受到管束,所以对自然资源的汲取不会太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数量也从1803年的不到一万,快速增长到1824年的1.3万,加上牲畜等,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就加剧了。
人们用篱笆、围墙把袋狼的栖息分割成零零碎碎的斑块状,这就导致了人狼冲突加剧。袋狼毕竟是一种掠食者,相对于野兽来说,捕杀家畜会相对容易一些,所以很快,它们就成了人类主要的针对目标。
比如从1830年开始,就有公司公开悬赏捕杀袋狼,而到了1888年,甚至官方都加入了悬赏捕杀袋狼的行列中,短短20年,岛上的袋狼就几乎被捕杀殆尽了,到了20世纪初,人们即便在塔斯马尼亚岛一些人迹罕见的区域,也难以发现袋狼的踪迹。
最后一只野生袋狼被击杀
还能再见到袋狼吗?
1930年,一位农民在自家院子里击杀了一只瘦成皮包骨的袋狼,后来被证实,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只野生袋狼。
当时这只饥肠辘辘的袋狼之所以会来到人类的院子里,可能是想找点吃的,但是出于害怕心理,人们无情地射杀了它;1936年9月7日,由于饲养员的粗心,导致霍巴特动物园里最后一只袋狼“本杰明”被晒死了,从此世间再无袋狼之一物种。
袋狼“本杰明”
其实纵观袋狼由弱到强,再由盛到衰乃至消失,都与人类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航海术的发展,让人们发现了“世外桃源”;耕作方式的进化,让人们有了对自然快速掠夺的能力,袋狼只是万千消失的动物里的一员。
当时人们之所以大肆捕杀袋狼,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因素之外,还有动物园、博物馆对它们的需求。其实在当时作为一种令人十分好奇的动物,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放弃过寻找它们的行为。
自袋狼“本杰明”死亡之后,澳大利亚就频繁爆出袋狼目击事件的传闻,人们统计了一下,大概超过了3800起,给人们一种野外还有很多袋狼似的假象,但是每当人们要考究这些目击事件时,却往往没有答案。
尤其是维多利亚州南部地区,是爆出目击事件最频繁的区域,人们多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最终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即便是扩大了搜索区域,结果依旧如此,不免令人惋惜。
博物馆里的袋狼标本
还能不能重见袋狼?这是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其实依据目前澳大利亚多次寻找袋狼的结果来看,希望不大。早几年的时候,澳大利亚一野生动物爱好者拍到了一段模糊的画面,声称是消失已久的袋狼,一下子就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是经过动物学家辨认,这极有可能是一只狐狸。
其实澳大利亚一直以来都有拍到“袋狼”的画面,只是大多数经过辨认之后都是带有斑纹的野犬。所以还能不能再见到袋狼?恐怕只有依托现代科学,用DNA技术为它“重塑真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