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取得抗日第一胜、恨不抗日死的名将,“死得光明正大”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吉鸿昌:取得抗日第一胜、恨不抗日死的名将,“死得光明正大”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出生在河南扶沟县。1913年秋(18岁),冯玉祥在河南招兵,吉鸿昌投军当了兵。他个子达1米9,高大威猛,又性格直爽,爱打抱不平,被称为“吉大胆”。

冯玉祥将他选入模范连,非常赏识。1917年(22岁),冯玉祥将吉鸿昌调到手枪队,成为自己的贴身警卫。1921年(26岁),吉鸿昌升任营长,成为冯玉祥手下的一员干将。

(扶沟县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1926年(31岁),冯玉祥响应北伐,“五原誓师”,吉鸿昌升任旅长,率部从兰州出兵,解救了在西安被围困了8个月的杨虎城。1927年,吉鸿昌升任19师师长,出潼关,占洛阳,奔袭新乡、安阳等城,势如风卷残云,打得奉系军队大败而逃。吉鸿昌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声名大震。

正在这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北伐中止。吉鸿昌率部退防甘肃天水,依旧和共产党人保持秘密来往。1929年,吉鸿昌平定甘肃匪乱后,进入宁夏,升任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主席。

吉鸿昌遵从父训“做官即不许发财”,为民兴利革弊,加强民族团结,使得宁夏迅速安定下来。他还提出了 “开发大西北” 的口号,自任总指挥,深受民众拥戴。

(吉鸿昌的瓷碗,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

1930年(35岁),冯玉祥与蒋介石展开中原大战,吉鸿昌任第3路总指挥率部出潼关,于陇海路正面大败陈诚。然而最终,冯玉祥战败下野。吉鸿昌接受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22路军总指挥,担任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任务。

吉鸿昌给鄂豫皖苏区写信,表示“枪口不对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决不与红军打仗,还随时准备弃暗投明。1931年9月,吉鸿昌试图发动起义失败,被迫交出兵权,“出国考察”。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吉鸿昌抗日心切,立刻秘密回国,与中共联络。同年11月,吉鸿昌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38岁),日军进逼华北,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

(任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

这时,日军扶持伪军占据有“小上海”之称的多伦(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试图煽动蒙古自治。而负责华北的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封锁抗日同盟军一切经费补给。

吉鸿昌毅然变卖家产,拿出6万元支持同盟军购置军火。7月5日,抗日同盟军兵分三路进攻多伦。经过一周激烈战斗,抗日同盟军攻占了多伦、康保、宝昌、沽源4座县城,将日满伪军驱逐出境。

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赢得第一次大胜利!

(吉鸿昌进军多伦)

然而,蒋介石认为抗日同盟军“妨害统一政令、破坏国策”,命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10多万人进剿抗日同盟军。在巨大压力下,冯玉祥被迫辞去同盟军总司令,再次下野。抗日同盟军彻底瓦解,纷纷被收编。

只有吉鸿昌和方振武的两支军队,约1.5万人,两人公开共产党员身份,继续抗日反蒋。吉鸿昌任同盟军总指挥,与国民党军、日伪军苦苦周旋,甚至反攻北平。但最终陷入层层包围,寡不敌众,吉鸿昌只好同意部队被收编,躲入天津租界。

1933年10月,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吉鸿昌秘密联系“围剿”部队中自己的旧部,试图策反。蒋介石极度不满,下令惩治。

1934年11月9日晚,一个特务闯进吉鸿昌的房间,连开数枪,结果误杀了吉鸿昌的一个朋友。随后,法租界竟以“杀人嫌疑”逮捕吉鸿昌,并移交给了国民党政府。经何应钦亲自审讯后,蒋介石下令“立即处决”。

(郑州市烈士陵园的吉鸿昌烈士之墓)

1934年11月24日行刑时,吉鸿昌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他又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随后,他坐在椅子上,怒睁双目,迎着呼啸而来的子弹,结束了一生。

他的妻子闻讯,卖掉房子,贿赂监狱,领回了吉鸿昌的遗体。在贴身小褂的口袋里,妻子发现了一张小小的香烟纸,第一行写着‘不要告诉我太太知道’,顿时泪如泉涌。

取得抗日第一胜的吉鸿昌,还留有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88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95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