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喝茶,半是风雅半烟火

图|清凉地儿-了琹

物道君语:

中国茶的历史,从简入繁,又由繁入简。

明代人喝茶,一半风雅,一半烟火。

/

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无论是山间的一人饮,小院深处的功夫茶,还是摆在街头的大碗茶,中国人的茶,可阳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

没有人说得清楚,究竟中国人从何时开始喝茶。但喝茶的习惯,几度变迁,尤其是明朝人的喝茶方式,一改前朝的方式,由繁入简。

从明人开始,喝茶变成一件简单的小事。

图|清凉地儿-了琹

现在,中国人喝茶的习惯,是被明朝皇帝朱元璋改变的。

一开始,人们沿习点茶法,要将饼茶碾碎,沸水冲点,茶筅研磨,极其花费功夫。当朱元璋发现制作进贡的茶饼很辛苦时,便下令废除团茶,“唯采芽茶进贡”。

从此,明人以新鲜芽茶冲泡而饮,简单明了。

图|隐山茶斋

他们喜欢清饮,不喜欢往茶里加花草果实,追求自然。比如用水,便以天然之水为上。明朝人认为煮茶的水,标准是清、活、甘、洌、轻。

相传有一次,宰相张居正喝到皇家贡品的密云龙茶,惊觉太好喝了。但回到家后,自己怎么泡都不对味。后来才知道,要用京城外的玉泉水,用竹笕过滤,方能泡出茶之甘甜。

图1|摄影的小和尚

晚明的士人屠隆曾说过,煮茶之水有天泉地泉、江水长流、井水等三大支,其中又以天泉为佳,因为天上的水最轻。

在他看来,“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会稍夺茶味,但冽能成全茶味。春天的水,优于冬天的水,但夏天的暴雨就不好了,是天地的怒气,喝了也不舒服。

在明朝人的世界里,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

简单,不意味着不讲究,喝一杯茶,是为了人间的清欢。

明人喝茶,以人少为贵,以野林茶趣为贵。

陈继儒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明人不喜欢像宋代的茶宴之风,太过隆重热闹,他们认为,品茶的最高境界是独饮,其次是二三知交。

明人对环境要求甚高。宁王朱权在《茶谱》讲过:“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煽,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图|清凉地儿-了琹

文征明在《惠山茶会图》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一次茶事雅集。他们相约在清明节这天,到了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喝茶。

画中,苍松翠柏遮天,群石环绕。其中有一方古井。两位高士,坐于井亭之中,一人观卷,一人赏卷。亭外,两个童子正在侍奉茶炉。

图|清凉地儿-了琹

远望曲径通幽处,又有两位高士倚石对谈,似在走走停停。水沸声,松间风声,虫鸣鸟叫声,呼之欲出。

明代冯可宾便在《茶笺·茶艺》中提出品茶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

对明人来说,喝茶贵在心境,贵在隐逸。

山中野林,松竹怪石,明月清风,方有茶趣。

图|清凉地儿-了琹

明朝人喝茶,既有清气,又很接地气。

那时候,茶馆遍地都是,又叫茶肆,茶坊,茶摊,茶铺。《儒林外史》中提过:“庙门口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文人或许会寻一方雅致茶室,有美人相伴,焚香静饮。普通百姓,则可寻于街头巷尾的茶坊,不愁没有茶喝。

图2|隐山茶斋

明人对生活讲究,只是一间小茶馆,也追求水、茶、器的清雅洁净。

文人张岱曾在《陶庵梦忆》中写道,明末的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

更接地气的地方,则是简朴的小茶摊。街头巷尾,几张凳子,几个粗茶碗,再卖点瓜子、炒豆、橘子等等,是北京大碗茶的起源。甚至后来还有说书人在茶馆里表演。

喝茶,对明朝人来说,已经是一件雅俗共赏之事,既有清逸之气,亦有接地气的欢喜。

图|励志企鹅

直到今天,明代人的喝茶方式,依然影响着我们。

或许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喝茶不再只是文人的雅事。

茶,成为每个向往美的人,皆可触及的风雅。

有人说,最好的人生,是一半琴棋书画诗酒花,一半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其实明人喝茶,才是一半风雅,一半烟火。

图|清凉地儿-了琹

参考资料:

《到明朝喝茶去》,寇云飞

《明清士人喝茶的那点事》,奔腾子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