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贫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在先秦时期,墨子就倡导平等兼爱,孟子主张仁政爱民。《孟子·梁惠王》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有一次,梁惠王请教孟子。孟子就给梁惠王设套,问:“大王,你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看梁惠王上套了开始训他:“你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你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后来,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孟子又给齐宣王设套,问:“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弃之”,就是绝交。孟子又问:“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这时孟子开始得寸进尺了,再问:“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齐宣王怎么回答?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经常这样教训齐宣王。有一天,齐宣王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孟子:“你说的仁政之道,能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的人!”
齐宣王说:“说得好啊!”孟子问:“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齐宣王回答很经典,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就是,我有贪财的毛病。孟子说:“《诗经》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从前公刘爱钱财,大王如果爱财没有关系,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孟子又引用《诗经》说:“《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从前太王也好色,大王如果好色也没关系,同时也让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现代人都很感叹,孟子怎么能够肆无忌惮地教训一国之君呢?其实在先秦时期,有文化的人凤毛麟角,国王、诸侯需要有文化的士人帮助他们打仗和治国,所以士人的地位非常高,常被奉为国王的老师,而且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孟子的治国理论本质上属于伦理学范畴,从仁爱、正义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主张,维护社会秩序。但是,这套理论过于高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而忽略人的本能,与其它动物一样为了生存而自私自利的本性。梁惠王厨房堆了这么多肉,齐宣王贪财好色,其实都是人的本能。孟子让国王爱民散财,轻徭役减免赋税,显然不太现实。
在什么情况下会减免赋税?一般是经历了多年战乱,新的朝代刚刚建立,为了恢复生产,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才会减免赋税。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推行减税政策,历史上叫“文景之治”。一旦经济恢复,政权立足,国王就开始增加赋税,甚至横征暴敛、兵火四起。汉武帝打光了太爷爷开始积累下来的本钱,还好成功驱匈奴、破闽越,得以名垂青史。
伦理学都是基于美好愿望出发,基于人性之善,试图以德治国,必然是不稳定、不可靠的,甚至带来无数次历史性灾难。孟子告诉齐宣王实施仁政没有像胳膊下夹着太山飞过北海那么难,而是像为老年人揉胳膊这么简单。怎么做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又引用《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的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的爱心、正义、良知、仁慈都不是博爱的,而是有别,随着人的亲疏关系、距离远近而递减。所以,伦理学的根基不牢靠,也就无法建立一套持久、稳定的社会体系。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