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被“假靳东狂热女粉丝”事件刷屏了。
61岁的黄大姐沉迷短视频中假冒的靳东,并坚信自己与靳东相恋。为了“靳东”,她茶饭不思,还经常与丈夫吵架。她告诉记者,自己一辈子没经历过爱情,在认识“靳东”后才陷入了爱情。
黄大姐似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信念,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另一位大姐,在她身上,我觉得我看到的才是真正的、对爱情的信念感。
她就是张玉环的前妻——宋小女。在等待丈夫26年后,她称自己只想要丈夫一个拥抱:“我心甘情愿为他付出,因为我得到了他太多的爱。”
她的神情依然像恋爱中的少女,她眼睛里的光、害羞的脸庞和期盼的语气,让众多网友看了不禁感叹:“我又相信爱情了。”
在人均恐婚、恐恋的时代,人们动不动就会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相信爱情的人被看作是浪漫主义和理想化的。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相信爱情?相信爱情有什么用?
01.
穿越一生的浪漫之爱真的存在吗?
在日本动画大师今敏导演的《千年女优》中,就讲述了一名传奇女演员穷尽一生,只为追逐一段虚幻真爱的历程。她相信自己能找到那个一见钟情的人,相信她所追逐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
在讨论相信爱情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相信的爱情是只发生在电影、小说中虚构的故事吗?穿越一生的浪漫之爱真的存在吗?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on(2018)教授对此的回答认为,穿越一生的浪漫之爱是存在的。
首先,浪漫之爱的发生,一定在于两个人辨识出了对方身上与另外一些个体的不同。
当这种浪漫之爱满足以下条件的时候,它就会成为穿越一生的浪漫之爱。
在穿越一生的浪漫之爱中,你可以体验到对方符合你的价值评价,ta在你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是高得分的;同时,你也会体验到,对方喜欢你的原因,也符合你对自己的价值评价。
两个人在相爱后,坚定地把“一生所爱”放进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两个人都深深地认同这辈子只爱对方一个人,且需要用尽一生去努力探索和践行这样的爱。
02.
是什么影响了人们是否相信爱情?
很多人相信爱情,同样有很多人不相信爱情。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很相信爱情,而有些人不相信呢?心理学教授Susan Sprecher(1999)开发了浪漫信念量表(the Romantic Beliefs Scale, RBS)来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爱情。
研究发现,在浪漫信念量表中,得分较高的人在女性气质方面得分较高,年轻人的得分高于老年人。另外,那些依赖直觉的人认可浪漫信念,而更依赖逻辑的人拒绝浪漫信念。相对来说,女性气质较强的人、年轻人、依赖直觉的人更倾向于相信爱情。
除了这些特点,还有两个方面和人们是否相信爱情存在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听说过、看过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影响着人们是否相信爱情。
我发现,当大家看到原来印象中好好的一对,传出出轨、离婚等新闻时,评论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不相信爱情了”。反复暴露于支离破碎的爱情故事之下,人们潜移默化地认为,现实中的爱情或许一样坎坷、脆弱、不会长久,因此不相信爱情。
相对地,当人们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等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会觉得真实的爱情同样如此美好、理想,从而感叹“我又相信爱情了”。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感情经历,可能会动摇对爱情的信念感。
如果一个人在自身的感情经历中受挫,ta很有可能会降低对感情的期待和信念。
也许曾经ta相信真爱永恒,并期待自己能和对方坚持到最后,可期望没能实现,ta们对爱情感到幻灭和精疲力竭,当ta们发现真实的爱情不是ta们所相信的那样,ta们不知道再去相信爱情有什么意义。
03.
相信爱情能够促进关系。
心理学教授Sprecher招募了101对情侣,展开了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探究浪漫信念对关系的影响。
一开始,研究人员为了测量受试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爱情,让每个人填写了浪漫信念量表,还让ta们完成了和关系质量有关的一系列量表。然后,研究者在以后的每一年都回访这些情侣,并再次让ta们填写量表。
研究发现,浪漫信念和关系质量(爱、满意度、承诺感)高度相关。具体来说,浪漫信念更能够预测关系质量的提升,关系质量的提升也能够预测浪漫信念的增强(Sprecher & Metts, 1999)。
比起浪漫信念较弱的人,一个浪漫信念较强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更能感受到归属、依恋和亲密等与爱有关的感觉,ta对关系会感到更满意,也对关系拥有更加忠诚和坚定的承诺感。随着关系质量的提升,同时印证了人们最初对爱情的浪漫信念,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信念感。
也就是说,相信爱情可能会给关系中的人形成一种正向反馈:越相信爱情,越能令我们体验到满意的高质量关系,进而令人们更相信爱情。而两个都相信爱情的人,更有可能会在日后的相处中,更大概率地获得正反馈,塑造出理想中的爱情。
04.
不相信爱情,可能令我们无法获得爱情。
在Susan教授这项实验的最后,一共有60对情侣结束了ta们的恋爱关系。研究发现,对于那些经历分手的情侣,ta们的浪漫信念在关系结束后急剧减弱。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失恋之后,为了避免再次受伤,就不再相信爱情了。但是不相信爱情,可能会令你得不到爱情。
1. 不相信爱情,会减少爱情发生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在心碎之后,会推翻自己对爱情先前的信念:“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真爱”……怀着对爱情的封闭态度,不相信爱情的人很难再因为遇到新的人感到紧张、兴奋和期待,ta好像从爱情的起点一眼望到了注定失败的终点,也就拒绝尝试去爱。可以说,不相信爱情的人亲手把自己关在了爱情的门外。
2. 不相信爱情,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
临床心理学家Lisa Fritscher指出,不相信爱情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态度(negative self-attitudes),这种态度不是让人故意去抵制爱,只不过它会让人不自觉地在亲密关系中制造紧张而不断地推开对方。
那么,如果一个人抱着不相信爱情的态度进入了亲密关系,ta和关系会如何发展呢?
a)在关系的初期,当伴侣开始向ta敞开心扉时,ta会抑制情感。
在大多数情况下,犹豫要不要向另一个人敞开心扉很正常,但是不相信爱情的人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对伴侣有所保留,ta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而是在关系中保持距离。
b)不相信爱情,会削弱关系中的信任。
一个人如果不相信爱情,ta也难以信任伴侣,甚至对伴侣会产生偏执的怀疑。面对伴侣表达的称赞、爱意,ta都不太相信对方是真心的,这样的反应忽视和淡化了伴侣的感受,会令对方感到沮丧。
c)最糟糕的是,它让人在遇到问题时,做出最坏的假设。
没有一段关系是完美的,在面对爱情中的不完美时,不相信爱情的人会下意识地放大问题,证实ta们脑海中的负面信念。比如,如果伴侣没有秒回信息,ta认为对方感情淡了,如果伴侣和别人走得近一点,ta就觉得对方果然会爱上其他人。
所以说,如果相信爱情对于建立和维持一段关系仍然是艰难的,但不相信爱情会令这件事变得更难。
05.
但是,相信爱情也有风险。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相信爱情也有潜在风险。
研究指出,浪漫信念和浪漫期待高度相关(Vannier & O’Sullivan, 2016)。如果一个人相信爱情,ta大概率也会对自己的关系怀抱期待。
假如期待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或伴侣没能达成一个人的浪漫期待,就会存在这样的风险:一个人当前关系和理想关系之间的巨大差异预示着较低的关系满意度和承诺感。
也就是说,当期待落空,我们就会对关系感到失望,甚至隐约觉得另一半不是真爱,就不再投入这段关系。
可以说,相信爱情的风险在于,关系未能实现自己对于爱情的浪漫期待。其实,如果你理性地相信爱情,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其中的风险。
06.
如何理性地相信爱情?
要想让爱情真的如你所愿,首先我们需要有“相信的意愿”,然后,你可以这样来理性地相信爱情:
1.区分浪漫信念和浪漫期待
你可以对爱情持有一些本质上的乐观信念,这并不会让你对现实关系感到失望,而且保留浪漫信念会让人更加重视自己的关系,带来更高的关系满意度,但未被达成的浪漫期待却在起反作用。
比如,你可以相信“爱可以发生在人们见到彼此的第一眼”,这属于浪漫信念;但如果你相信“在我的理想关系中,当我第一眼见到ta,我就会爱上ta”,这就属于浪漫期待。区分它们,不要让“爱情应该是什么”模糊了你对“关系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感知。
如果在关系中感到失望,尝试与伴侣沟通你的期待,你们可以理性地讨论这份期待是不是可以达成,如果不能,各自能够做出怎样的调整,对你们的关系才是最好的。
2. 浪漫信念也需要不断成长和改变。
我们曾提到过,一个人可以既相信宿命,又相信成长。相信爱情并不意味着认为爱情就是宿命,当你认为自己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你并不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爱情的幸福。
当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浪漫信念。比如,原来你认为:“彼此相爱的人不应该争吵,如果吵架,就代表对方不是彼此的真爱”,你可以试着这样调整自己的信念:“关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可以通过彼此的努力克服的,经历考验之后我们会爱得更深”。
浪漫信念可以随着关系的互动和发展不断调整,你们的爱情才有可能更持久。
最后,我想与你分享Yann Martel写在《Life of Pi》中的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在要不要相信的问题上迟疑不决,那你为什么而活?生命是难以置信的,随便去问哪一个科学家都行。上帝是难以置信的,随便去问哪一个信仰上帝的人都行。难道爱情不难以置信吗?你可以问问任何一个爱过的人。”
以上。
References:
Banaag, M. E. K. G., Rayos, K. P., Malabanan, M. G., & Lopez, E. R. (2014).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young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love and beliefs on romantic and realistic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Psychology, 1(2), 7-16.
Branden,N.(2018).ThePsychologyofRomanticLove:RomanticLoveinanAnti-RomanticAge.TarcherPerigee.
Lisa, F. (2020). How a Fear of Intimacy Can Cause You to Avoid or Sabotage Relationships. Verywellmind.
Sprecher, S., & Metts, S. (1999). Romantic beliefs: Their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6(6), 834-851.
Vannier, S., & O’Sullivan, L. (2016). Passion, connection, and destiny.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34(2), 2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