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作荆蛮的湖南,为什么在唐宋之际地位提高了?

自古以来,湖南等地就被在某种程度上排除出主流文化区,被视作“蛮人”。譬如战国时的楚国,虽然也被认为是实力强横的大国之一,但和中原相比起来,还是会被视为“荆蛮”。而且,就实际上来说,楚文化与山东六国的文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出入。山东六国也就是中原之地的古人,曾经对楚地有众多蔑称,除了前面提到的“荆蛮”还有譬如“苗蛮”等等称呼。

但有趣的事情是,湖南等地的地位在唐宋之后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不止是经济地位上的提高,更是文化上的提高,荆楚之地开始被视作是地灵人杰的宝地,而非蛮人居住的化外之地。

这种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是为什么会在唐宋之际开始呢?

上图_ 清代湖南全图

一、上古的湖南

“湖湘”之地,指的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其实湖湘本指的是洞庭湖和湘江两地。由于这两处大部都在今湖南省内,因此今天又往往用湖湘来指代湖南。

虽然说湖南曾经被视作荆蛮,但实际上,湖湘之地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远离了政治文化中心,但却和蛮族相去甚远。在最初的时候,华夏先祖开天辟地,湖南就已经是炎黄文化圈中的一员了。譬如说,炎帝也就是神农氏为天下尝百草而死,最终“葬于长沙茶乡”,而黄帝也曾经“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炎黄之后接任的尧舜禹,也与湖南有着缘分,舜南巡时驾崩在苍梧之野,而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则葬于洞庭湖。据说,洞庭湖的竹子上总是有着斑斑点点,就是娥皇、女英骤然听闻舜帝的死讯,泪下翠竹所致,“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而娥皇女英也因此被称为“湘妃”。

随后的夏禹,也和湖南有所故事,大禹治水时就曾经治理过湖南的湘江,以上种种,完全可以说明,在先民筚路蓝缕的创立文明的起初,湖南等地是炎黄文明中的一份子,同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绝非蛮荒之处。

上图_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二、唐宋前的湖南

那么,湖南是为什么后来被视作荆蛮的呢?

其实荆蛮这个词起于周朝,当时周朝尚且威严未失,芈氏熊氏被分封到楚地也时日未长,此时的楚地,确实并未文明,因此,周人轻蔑的称呼此地为“荆蛮”。

等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历代楚王的治理下,先后任用虞邱子、孙叔敖、吴起等贤臣变法革新,一跃成为诸侯强国,天下列国,无人可欺之,自然也没人再提“荆蛮”这一蔑称。历任楚王为了摘掉“荆蛮”“楚蛮”的帽子,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可谓是奋数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只不过,随着战国末期楚国的灭亡,经济及政治在中心也随之彻底的确定在黄河中下游,湖湘之地就因此被边缘化,譬如汉朝时贾谊被贬,就是被贬谪到湖南来的,当时被称为“长沙郡”。

而湖南再一次摆脱“蛮荒”的偏见,就得等到唐宋之后了。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三、唐宋之后的湖南

唐及北宋之间,虽然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在长安地区,但在统治者眼中,湖南一地已经有了重要的潜力,当然,客观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湖南和长安等地的发展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如果不太客气的说,确实,这一时期的湖南确实是“蛮荒”,因此,才会有一大批罪臣被放逐至此,包括李白、元结、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等等一大批文化大咖。

而在政治方面,当时的明相吕温就评价过湖南的政治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湖中七郡,罗压上游,右振防蛮,左驰瓯越,控交广之户牖,扼吴属之咽喉,翼张四隅,襟束万里,天下之安危系焉”

这一说法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联系到后来的晚唐乱局,说是言之有理也不过分。

上图_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

等到北宋之后,这种认识就更加深入,《武经总要》中就有提到湖南“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汉沔。其人多劲悍忿决,勇于私斗。自南郡、凌夷、卢溪、辰阳诸郡兼杂蛮夷,散处山谷,其外又有羁縻州县,岁时修贡,间侵边境,朝廷据要害戍守。凡典城领兵者,并择武干以充其任。其澧鼎辰峡潭全邵永州,仍募土丁,置寨将,与官军杂戍界上。”

光是地理的重要性被发现还不够,湖南正式开始高速发展,要追溯到唐代宗广德二年,这一年创立了“湖南都团练守捉及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湖南观察使的创立平息了臧玠发动的兵乱,使得湖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统一的指挥下安稳的发展。

等到唐末,大量的北人为了逃难纷纷南迁,有大批掌握先进技术或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士人迁入。

上图_ 南宋版图 (蒙古、金、西夏、南宋 )

而南宋偏安一隅,政治经济的中心自然迁向东南,而湖南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南宋统治的腹地,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更是南北的交通枢纽,其意义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军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南宋的李纲就说过“荆湖、国之上流,其地数千里,诸葛亮谓之用武之国。今朝廷保有东南,控驭西北。加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倚为形势,使四川之号令可通,而襄、汉之声援可接,乃有恢复中原之渐。”而且湖南的节度使大多都是声名赫赫之辈,譬如李纲、辛弃疾、朱熹等等,由此,湖南的地位可见一斑。

经济上,湖南是最主要的赋税来源,军事上,湖南是北回中原的桥头堡,而在文化上,湖南的地位也不遑多让。譬如大量的书院兴起,包括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等,尤其是岳麓书院,在之后的影响可谓是非常深远。当然湖南还有别的书院,譬如说卢潘书院、杜陵书院等等。只是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非常之出彩,号称是全国四大书院。

湖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和齐鲁一南一北相呼应的文教中心。

大概也正是因此,宋代之后湖南可谓是人才辈出,哪怕只把近代人物拎出来数,也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等。

上图_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综上所述,湖南在上古之时,就属于华夏文明圈中重要的一员,甚至可以说是发源地之一。只是随着楚国的覆灭,经济及政治的重心全面北移,致使湖南一度边缘化,被视作“蛮夷之地”,成为了汉唐官员贬谪之处。

但随着唐之后经济重心渐渐的南移,在南宋之际一跃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腹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方面都有着难以遮掩的光彩。一直到今天,所谓的“无湘不成军”就是一例出彩的例证。

作者:未定君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宋代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形成》邓洪波

【2】《宋史》脱脱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