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朱自清,身患重病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粮!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上,出现过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时期,第一次就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二个就是民国时期的中西文化大碰撞。如果说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基础的话,民国时期的中西文化大碰撞则重新梳理了中华几千年来的脉络,为以后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提到民国的文人才子,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老舍、胡适、戴望舒、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不少人都是通过他写的《背影》和《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才知晓民国才子当中有这么一位。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朱自清,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六岁时跟随父母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北大读书期间还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是一个热血爱国青年。曾在学校发表过诗歌,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国内的诗坛上也有一定的名气。

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后并没有留在北京,反而选择回到自己念书的母校教书并担任教学主任。虽说拿的工资不高,但是基本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后来跑到了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开始慢慢以散文为主。

在全国掀起出国留学寻找救国之路的浪潮时,朱自清也跟进大家的步伐,留学去了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等到学成归来后开始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继续开始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不少地方的生活依然处于比较艰难的状态。为了反对美国政府扶日政策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当时不少文人为了展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直接拒绝美国的一切施舍物资,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不少文人都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朱自清知道自己签下了名字后,知道自己会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依然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很多人都觉想要他这样的状况不应该签下自己的名字,毕竟他现在有严重的胃病,不签名也没有人会说他。

让人比较惋惜的是,朱自清最终还是因为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去世,很多人都知道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饿得,即便是在去世之前,他依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一直到死都保留着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就是他当时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