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法国会产业空心化,而德国日本没有?

产业空心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晦涩难懂,实际上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很好理解。逐利是资本的一个基本属性,往简单一点说就是一个人赚到钱之后,会希望用手上的钱赚到更多的钱,这就是逐利。

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欧洲物价飞涨,工厂的生产成本也跟着飙升,这损害到了资本家的利益,精明的资本家在这场危机中意识到,如果把工厂搬到劳动力价格低廉,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可以节约不少生产成本。

所以,在1970年到1980年这10年间,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还有东南亚接收了大量的西方产业转移。这也直接造就了上世纪70年代东亚的经济腾飞。

工厂都搬到亚洲去,那欧洲人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需要发展第三产业来接收大量的劳动力。说白一点,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欧洲市民原来衣食住行的消费重点转移到旅游,娱乐,金融这几块。

对居民来说,从事服务业远比在工厂里生产轻松,而赚到的工资也比在工厂里当工人多,对资本家来说,海外低廉的生产成本造就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赚到的钱比原来多的多,而且赚到的资本还可以再投入到金融市场,又或者投资到利润率更高的第三产业。

慢慢地,从原来的低端产业,再到中端产业,最后到高端产业,纷纷从欧洲本土转移到海外。

产业空心化带来哪些危害

英国和法国的制造业占GDP比例分别是8.9%和9.9%,剩下经济价值都是由服务业和金融业创造。第三产业占比过高,会使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会变得极其脆弱,出现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的黑天鹅事件时,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

这就意味着在危机中从事服务业的民众收入会骤减甚至失去收入,这时只能依赖政府的补贴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庞大的第三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会变得极其萧条,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危害极大。

还有就是资本外流。资本积累越来越多,但国内却没有足够的产业空间来接纳不断成长的资本。英国和法国本土成长了上百年的品牌不断被国外资本收购。

比如MiniCooper,劳斯莱斯,宾利,路虎这些老牌豪华品牌,被外国资本收购后,技术和人才都跟着迁出本国,这削减了本国大量的就业岗位,产业竞争力严重降低,间接导致了日不落帝国的衰落。

同样是发达经济体的德国日本还有香港,为何没有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负面影响

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香港说起,香港制造业的占比只有1.4%,产业空心化远比英法两国更严重,但为何香港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远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强?

香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把制造业迁到珠三角地区,保留了最核心的金融业和科技研发部门,与珠三角城市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与英法不同,香港背靠着整个大陆市场,旅游业有源源不断的大陆游客支撑,金融业能从大陆稳定而快速的增长中获得可观的利润,港口贸易更是凭借背靠大陆市场的优势,更加稳固了国际自由中转港的地位。

香港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保留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依靠自己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可以说是世界产业转移案例的典范。

日本和德国也有产业转移,但跟英法两国不同,日本和德国只把不适应在本国发展的企业迁往外国,而且不断并购其他高技术企业,用他国先进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促进本国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日德两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丰田,奔驰这些汽车品牌,最核心的技术部门坚持保留在本国,而将生产线设置在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这很好地保留了本国的核心竞争力。

本国的资本还投资到南美的矿业,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项目给两国的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很好地缓解了本国经济的疲软发展。

不迁出核心产业的同时,投资国外项目,并用赚回来的钱对本国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闭环,这是日本和德国企业家的高明之处。

我们国家经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也一定要重视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开拓新市场的同时也要必定要保留最核心的部门。同时也要重视产业的升级,利用海外市场反哺内地市场。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一直保持在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