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无德的人该不该用?秦相李斯的经历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对于一个组织或团队来说,能录取到有德有才的人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世界上德才兼备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或团队的领导者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那么在才能或德行二选一的情况下,究竟应该优先考虑哪一类人才呢?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一位历史名人的亲身经历,看完后想必一定对您有所启发。这位名人大家也不会陌生,他就是秦朝丞相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早年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秦王嬴政亲政后,秦国内部发生了人事“地震”,先是权倾一时的嫪毐、吕不韦相继倒台,后是发现水工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动后,秦人排外情绪高涨,许多人下意识里就觉得那些其他国家来秦做官的人都不怀好意,有宗室大臣提议将所有非秦国国籍的官员全部赶出去,秦王允诺。倒霉的李斯就这样莫名其妙成为了被驱赶对象。

李斯满腹经纶,极有才华。放眼天下,也只有秦国这个舞台可以让他施展抱负,所以他自然很不甘心就这样灰溜溜被赶出秦国。于是在临行之时,李斯用尽毕生所学,洋洋洒洒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其中写道:“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谏逐客书》中提到的这些人物都不是秦国人,但他们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李斯提出的“客何负于秦哉”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在看过李斯的这份上书后,秦王觉得自己下达逐客令确实太过草率,于是便收回成命,并升任李斯为廷尉(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一份《谏逐客书》让李斯的命运彻底改变,此后他在秦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官拜丞相。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并提议焚烧《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民间私学。此外,李斯还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事务。可以说,李斯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他的政绩和才能世人有目共睹。不过,李斯的能力虽然强,但他的个人品行却不怎么样。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大力宣扬广纳人才的重要性,从而为自己博得了头彩。然而他自己却嫉贤妒能,容不下他人。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以韩国使臣身份来到秦国。秦王对韩非的才华大加赞赏,并考虑说服韩非为秦国效力。当时韩非的名气远胜过李斯,李斯担心一旦韩非留下后会抢走自己的风头,于是就对秦王说:“韩非虽是大才,但他是韩国宗室,肯定会优先考虑韩国利益。这样的人我们不该用,但也不该放走,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杀了。”秦王觉得李斯所言不无道理,于是下令将韩非打入大牢。李斯生怕秦王反悔,赶在第一时间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逼迫他自尽。后来秦王果然反悔,下令赦免韩非,可此时韩非已经死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生前指定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然而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二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合谋篡改遗诏,将皇位继承人由长子扶苏改为幼子胡亥,同时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尽。

李斯身为丞相却不考虑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为了谋求个人荣华富贵,不惜干出篡改遗诏这种大逆之事,可谓自私至极。然而他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公元前208年,李斯因触怒秦二世胡亥而被打入大狱,在遭受各种酷刑后被迫承认谋反,同年七月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李斯自己种下的恶果,最终反噬了自己。

李斯死去一年后,实施残暴统治的秦王朝也被反秦义军给推翻了。从秦始皇病逝到秦朝灭亡,前后仅过了三年时间。

从李斯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与能力如果不相匹配,那么能力越强,可能对组织或团队造成的危害反而越大。庸碌之辈最多只能坑害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才无德之辈却有可能导致整个组织或团队覆灭。由此可见,如果从长期利益考虑,人才的德行往往要比能力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