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战死沙场,为何在城破之时,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

汉末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王朝。灭亡益州蜀汉的正是魏国名将邓艾,他当时领着一支偏师,在钟会带着魏国大军与姜维的蜀汉主力部队对峙于剑阁时,偷渡阴平小道,奇袭涪县,进军绵竹,兵锋直指成都。

成都当时并无大将镇守,无奈之下,一些官二代领兵出征。成都一万守军由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迎战邓艾。不过邓艾军队背水一战,蜀军前锋被击败,退守绵竹。

在两军对峙之际,诸葛瞻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决定,那就是挖了一条直没膝盖的长沟,然后让士兵站进去,把腿埋起来。为什么诸葛瞻要这么做呢?是在运用兵法?还是在施展老爹传下来的法术呢?

一、表示死战不退的决心,震慑敌军

邓艾的军队是翻山越岭来的,是没有退路的,要么战死求仁,要么死战得胜。诸葛瞻知道这点,所以他也没有退路。可是面对这么一支视死如归、有进无退的军队,他不能在气势上输了。前锋战,蜀军输了,现在敌人深入蜀地,成都告急,蜀人难免震恐。

这种情况下,诸葛瞻的军队就是成都和蜀汉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他退了,国家就完了,所以他不能退,他要告诉所有人,他将死战不退。敌人见到他的决心,知道对面也是一支不怕死、不后退的军队,不免受其震慑,有减士气。

二、向成都表示退敌决心,告慰皇帝

绵竹丢失,成都唾手可得,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所以邓艾不走,诸葛瞻不能退。蜀汉皇帝刘禅也是清楚的,所以他十分着急,同时对诸葛瞻抱着万分期待。诸葛瞻当时是蜀汉的卫将军,是国家的高级军事将领之一,虽然主要是靠父荫,不过对刘禅来说,他也只能靠诸葛瞻了。

所以诸葛瞻出征迎敌,带着刘禅的巨大期待。退守绵竹时,他知道皇上和朝野都十分震动,后方已经不稳定了。为了稳定朝野,他才出此下策,为的不是退敌,而是表示决心,让刘禅宽慰。

三、诸葛瞻无力击败敌人,出此下策

诸葛瞻虽然是一代军事家诸葛亮的独生子,也担任过军职,是蜀汉的将军。可是诸葛亮儿子生得晚,过世的时候,诸葛瞻还是个孩子。长大后,诸葛瞻被授予军职,不过是守卫皇城和皇帝的羽林军的中郎将,没有上前线打过仗。后来诸葛瞻升迁为军师将军,再高升为卫将军,但始终待在后方大本营成都。

让诸葛瞻去退敌,实在是成都里头无人了,而诸葛瞻没有经历过战事,怎么可能敌得过邓艾这种沙场老将呢?事实上,诸葛瞻虽然承担着击退来敌的任务,可是他根本没有能力击败敌人。挖沟埋着士兵的腿,只会限制他们的作战能力和移动能力,成为敌人的靶子。

诸葛瞻不傻,他这么做其实是心理战术,吓唬敌人、告慰蜀人。可是对付邓艾这种老将,这点程度的心理战术根本不起作用。

四、诸葛瞻坚持平地迎敌,贯彻战略

诸葛瞻军事能力平庸,加上没有经历过战事,所以第一次领兵,他就犯了错误。当时邓艾的军队有三千多人,诸葛瞻有一万多,兵力优势起码是三倍。一万对三千,肯定打得了。不过邓艾的军队更为精锐,诸葛瞻的一万士兵战斗力不如对方,兵力优势被追平。

所以这场成都保卫战,决定胜负关键的是将领的能力。诸葛瞻不如邓艾,并不是只看经验和资历,其实诸葛瞻当时的排兵布阵有很大的问题。双方作战对峙的地方是一片广阔的平原,适合厮杀。不过对于诸葛瞻来说,他守住绵竹就赢了,为什么呢?因为邓艾没有退路,军粮有限,必须速战速决。既然如此,诸葛瞻就应该据险而守,消耗邓艾至弹尽粮绝,才是上策。

蜀中大臣,后来不得已投降曹魏的黄权之子黄崇倒是头脑清醒,他和诸葛瞻一起领兵,向诸葛瞻建议占据险地,可是诸葛瞻不听从,坚持要主动出击,结果被击败。他也许觉得敌军深入敌境,兵力又有限,自己迅速出击,就能将敌人一战击溃。可是他忘了邓艾的军队是一支背水一战的哀军,没有退路的他们已然视死如归,合兵法向死者生的至理。

诸葛瞻坚持要在平地迎敌,这是他在这次保卫战中的主要战略,挖沟埋腿的做法,其实也是诸葛瞻军事战略的延伸和贯彻。可是错误的战略无论如何延伸,结果基本上都是悲剧收场。被诸葛瞻安排去埋腿作战的士兵,据说都成了曹魏士卒的靶子,全部战死。

综上所述,诸葛瞻让士兵挖沟埋腿的做法,基本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心理战术,或者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战意义,结果就是让蜀汉士兵白白送命。虽然诸葛瞻后来和自己的儿子诸葛尚,以及一众同袍、士卒一起战死,可谓满门忠烈,对得起蜀汉王朝,但是作为诸葛武侯的独生子,诸葛瞻确实辜负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