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治理权限再放开,平安能做什么?

「摘要:建数据中心支持和承载智慧城市并不难,无非是买服务器,买存储,建数据中心机房。但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应用,共同来解决对软件价值的尊重,解决软件商业模式,才能促进智慧城市各个应用软件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解决城市的智慧化问题。」

一句“敢为天下先”,凝聚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高光与梦想。

从海边渔村蝶变成为一座拥有千万人口、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都市,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1000多项“全国第一”,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超过1.3万倍。

创新服务型、包容型的城市文化和精神让市民、企业,都在深圳向阳而生,在时代窗口中找寻机遇。中国平安、华为、腾讯、招商银行等一批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这片沃土中破土、生长、扬名。

深圳的“一夜之城”、“深圳速度”也定义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改变、重塑着城市的格局。在特区40年当口,“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等一系列政策因素让深圳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治理迎来新的阶段。

尤其是在决策层《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落地下,深圳获得了一份政策“礼包”:

具备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为未来探索完善商业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在这种放开的大环境下,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01

落地民生的社会治理

要知道,智慧城市概念的演变是由技术、社会和经济因素、治理安排以及政策和业务驱动因素的复杂组合形成的。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落地民生的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在2014年欧盟曾发布的一篇名为《欧盟智能城市地图》的报告中描绘了欧盟当时智慧城市的全景。其中着重提到了智能治理的价值:

智能治理指的是在城市内部和整个城市治理中的联合,包括服务和互动,这些服务和互动将公共、私人、民间和欧洲社区组织联系起来,并在相关情况下整合,使城市能够作为一个有机体高效有效地运作。

以德国为例,其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经济、环境、交通、市民、生活等六个维度展开了更精细化的社会治理。

在这种智能治理中,真正的核心在于:运营、应用、软件、服务。

今年以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今年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被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着重提出了:

新基建一哄而上,而不从长计议、统筹考量;

重建设而轻运营,重技术而轻应用;

重硬件而轻软件,重短期而轻长期等;

在华为内部甚至在不断提到这样的观点。

建数据中心支持和承载智慧城市并不难,无非是买服务器,买存储,建数据中心机房。

但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应用,共同来解决对软件价值的尊重,解决软件商业模式,才能促进智慧城市各个应用软件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解决城市的智慧化问题。

要知道,软件和应用才是真正和民生切实相关的,这恰恰也是中国平安这类企业目前最大的优势所在。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中国平安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景点展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医疗、健康、养老、社区等等。

其实从这种品牌市场思路去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平安智慧城市其实在乎的是“系统+服务+运营”的诉求。

这种思路和华为、新华三等以往追求ICT基础设施、硬件层面的智能建设不同,平安这类服务好智慧城市的“利益相关者”的思路,似乎有点“软”的味道了。

这恰恰是徐直军所说的应用、软件、长期、运营等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相对缺乏的部分。

要知道,未来的城市将不只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子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协同,如同一个智能的生命体。

各个企业都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层层叠叠耦合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

华为在基础层平台层有着较好的落地,平安这样的企业则是在平台层、应用层有着极爱好的支撑——在应用层和平台层上的落地,恰恰才是推动居民在社区维度上不断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深圳建设智慧城市的“天时地利人和”,拥有了实现的土壤,也有了实现的实力。当然,这离不开所有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平安在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为行业打造了一个“样板”,它是真正从落地民生的社会治理出发,去寻找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

02

落地场景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为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有效串联起来。

这需要一系列“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软硬联动层面加入。

近两年来,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也开始重点投入,利用云计算、AI、5G等各家所长,意在智慧城市的蛋糕中分一杯羹。从金融科技切入进来的第一家巨头,则是平安。

平安自保险业务起家,平安近十年向“金融+科技”、“金融+生态”转型。眼下的平安,“科技”已成为这家老牌金融巨头的新招牌。

平安在2018年度过了三十而立的节点,下一个10年,把重心放在了金融、医疗、房产、汽车和智慧城市5大生态圈上。其对于智慧城市的关注和布局,是平安的一个新探索。

平安利用积累的科技优势和经验为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成立了专注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公司平安智慧城市,作为平安集团智慧城市生态圈的主要建设载体。

对于诞生于深圳30余年的平安来说,助力深圳政府推进城市治理,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分,更是借力深圳打磨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重大机会。以深圳开局、深入,取得经验、成果,再向其他城市平移、演进。

作为建设的服务商,最终取得成功要从两方面落地:

要充分根据自身的优势,提升业务能力,提升前沿技术的布局以及适配能力、落地能力、整合能力;

明确管理层面的战略和需求,拆解目标,达成政府的思路与企业优势两者的契合,切实把一个城市做智慧城市的思路落下来,不断完善。

平安在这两点做的可圈可点。

目前,平安智慧城市已在深圳对接35个市级委办局,落地了90余个子项目。智慧城市是从顶层设计、系统建设到落地追踪的一整套系统性工程。

那么平安切入系统性工程的路径有何不同?

第一块是数据平台及上层应用的积淀。

平安智慧城市侧重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城市各委办局核心系统做顶层设计和应用。因此,平安与跟硬件厂商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对手。

此外,平安做顶层设计,考虑到了整个城市级的平台如何设计。平台每一层的功能模块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各个城市可以做持续建设,不存在数据孤岛、烟囱林立的问题。

其次,在平安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中,提出从“优政、兴业、惠民”三大目标着手。同时,强调“智慧”的顶层设计以及“城市智脑”的存在。

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则是“政府是主体,平安做支持”,在这个逻辑下,平安智慧城市打造“1+N”一体化平台,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利用 1 套「城市智脑」以及底层支撑的「智慧城市云」,支持 N 个智慧城市板块。

第二块是底层数据平台的的数据治理和数据流转。

大家知道,企业拿到的数据比较割裂,加上各委办局的无效数据也占很大比例,数据的治理就很重要,一套统一规划的底层数据平台非常关键,没有它,数据就跑不通。数据跑通也才是走出了第一步。

理论上,数据交换平台就可以把数据打通,但实际上打通之后发现,调用的数据很多是有问题的:不同的数据来源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需要数据清洗、标签重构、血缘关系梳理、污染源发现等。

在追溯数据源头、查找污染环节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平安在金融领域有着非常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具备支持国密算法的优势。

第三块是,在“优政、兴业、惠民”理念下,平安为深圳打造的一系列软件产品是从城市市民角度出发去提高便捷性和易用度。

惠民方面,城市的居住者最有发言权。“i 深圳”APP成为目前深圳市政府统一的集行政审批与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窗口。

上线2000余项政务和公共便民服务,对接30余家政府机构入驻。其中纯线上“秒报、秒批、秒查、全流程网办(零跑动)”实现超500项,为深圳市民办事效率提升近60%,人均办事时间节省2小时。这打破了之前各委办局都有各自的移动应用的局面,让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

便企方面,2019年3月,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秒批”营业执照在深圳市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发放,随着“秒批”向全市范围内推广。

智慧市场监管方面,深圳市智慧财政一体化平台由平安打造,在疫情期间,平台顺利高效得完成深圳市防疫各项支出,

截至到7月上旬,平台共完成深圳市本级约18亿防疫资金安排,防疫支出约10.9亿,保障着深圳市防疫工作。

还有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方面,平安在不少领域扎实推进。决策层其实也不希望看到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过于冒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深圳特区40年大会上类似观点正在被提出:

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

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

对于平安和深圳,也是同样如此,相互成就。智慧城市建设中,企业 “搭台”,主角则是各城市委办局,最终服务和受益的是政府和广大市民。

从行业来看,腾讯云发布了“WeCity未来城市”的方案,即基于腾讯云大数据、AI能力构建的”应用中台”、”数据中台”、”AI中台”,对城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阿里云则在杭州发布了城市大脑,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致力于全城市要素数据的智能化深度融合;

华为提出“城市智能生命体”,以“智能体”作为技术总体架构,面向不同应用场景,聚合能力。同时,其ICT、5G的能力建设也正为它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开辟新局面。

与竞品的路径不尽相同,平安瞄准了上层的“服务”层面发力,在连接、打通、体验感方面的功底深厚。其金融、科技的技术能力在当下可以支撑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构想。

03

城市演进的“服务变量”

在深圳不断打开政策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情况下,未来软件服务、应用产品在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一定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这恰恰是平安面对其他传统软件服务商以及硬件服务商时最大的优势所在。这些软件服务、应用产品乃至后期运营的服务,才是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和人真正最接近的地方。

不管是华为这样的ICT基础设施、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或平安这类的金融科技集团,多数企业都正以创新者的形象参与城市建设。这些企业推动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化转型,让城市更具活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资本密布、暗流涌动,有机会也有不小的挑战。软件应用和运营服务因素正成为城市演进中的极大变量,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活力、温度,市民的体验。

当下,有PATH(平安、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企业的较量,即便是具备模式上的差别,但是由于各自能力相对完善,又极力打造生态,行业玩家在很多领域都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但目标是一致的:希望建设真正服务市民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走。技术的迭代,需求的层出,痛点的暴露,居民的幸福感,都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演进中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