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被剔除“行星籍”呢?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颗行星,从古至今保留着它的神秘感。

最远距离太阳74亿公里,太阳光照射到这里都要6个多小时,在冥王星上,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明亮的星星而已。所以,在地球上很难观测到它。

但是,在19世纪40年代,勒维耶通过经典力学分析天王星轨道的摄动后,预测出海王星的存在。

这一招同样用到了“冥王星”上了。

到了19世纪末,许多天文学家发现,可能有其他行星摄动天王星轨道,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

图为:帕西瓦尔·罗威尔

其中就包括富有的波士顿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这个人大家可能不会太陌生,他在我之前介绍火星的文章里出现过,就是发现火星运河的那个。

罗威尔将这颗行星命名为X行星,不过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真正找到这颗行星。

直到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经过1年的搜寻后,找到了这颗传说中的X行星,并将其命名为冥王星。

从此太阳系有了九大行星,很多人小学初中都还要背九大行星的顺序。

不过冥王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图为:冥王星倾斜的轨道

最开始对的争论就是它到底是不是这颗X行星,随着旅行者2号飞掠海王星时传回的数据,发现之前的计算是错的,事实证明X行星根本不存在。

冥王星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被发现了,但是接下来就是它到底能不能被称为行星!

结果就是,在2006年它被踢出行星籍,降级为矮行星,总共当了76年的行星。冥王星公转一圈要90581天,248个地球年多,它从发现到被剔除都还没有公转一圈。

图为:克莱德·汤博

那么,为什么会这么急着把它踢出行星籍呢?

很简单,它不符合行星的定义。

但是有意思的是,它的出现重新定义了行星,可以说,这个新定义就是针对冥王星的(冥王星:我做错了什么)。

从冥王星的发现开始,人们就对冥王星质量进行了估算。

最早人们认为这颗行星质量是地球的数倍,在之后的观测中,冥王星的质量一降再降。

图为:冥王星和卡戎

直到1978年,人们观测到冥王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卡戎,得益于它,冥王星的质量被精确计算出来,结果只有地球的500分之一,比月球都小许多。

不过,之后又发现了几颗冥王星的卫星,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行星才配拥有天然卫星,所以冥王星就一直被当作行星看待。

2005年的时候,当时的观测数据显示,在柯伊伯带有一颗体积比冥王星体积大1.6倍,质量大13%的天体,并命名为阋神星(随着之后观测的深入,其实阋神星并没有比冥王星大)。

按照惯例,阋神星就是第10大行星,但是要知道柯伊伯带比阋神星更大的天体多了去。

如果不重新定义行星的话,那么不久的将来,太阳系可能有几十大行星了。

最终,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剔除行星籍。

同年,NASA的新视野号发射,经过九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冥王星,这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看清这个遥远的世界。

毫无疑问,这里十分寒冷,表面温度只有-223摄氏度,主要大气成分是氮气,在这个温度下,氮气已经凝固成氮冰。

不过有意思的是,冥王星的内部却是一个高温世界,因为和地球内部一样有着许多放射性元素,衰变带来热量,这让它内部可能拥有一个深度达到100公里,充满水的海洋。

新视野号并没有进入冥王星轨道,所以我们现在对冥王星的了解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