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不少中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本国的制度和文化开始丧失信心,从而产生出一种自卑又仰慕的矛盾之情。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留学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捷径,他们把中国的未来寄托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翻开那个年代的报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赞美留学生的言论。
从清政府将120名幼童送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开始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使得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国家。在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统治末期,很多地方都备受战火的煎熬,不少人都选择逃到国外艰难度日,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清末怪杰辜鸿铭,这位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才子。
辜鸿铭这个人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他学贯中西,精通德国、法国、英国、马来亚等九个国家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这三部巨作。他热衷于向外国人宣传东方的文化,据说在当时的西方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的文化地位有多高,他的一生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生在南洋,学在南洋,娶在南洋、仕在南洋。
他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父亲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当总管,会讲闽南话、英语、马来语。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会将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辜鸿铭,语言天赋能力非常强,深得没有子女的橡胶园园主的喜爱,10岁就被带到当时西方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学习。14岁被送到德国学习科学,16岁以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的赏识。20岁那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前往德国很多著名的大学研究文学、哲学。此时的他已经会讲九种语言,获得文、哲、神等13个博士学位。
?当蔡元培才去莱比锡大学求学的时候,辜鸿铭已经是这所学校的知名人物,等到40年后林语堂过来求学的时候,辜鸿铭的作品已经成为学校的指定必读书。虽然他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但他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让很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使得西方能客观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