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退位让贤,继位者却不是儿子,效仿尧舜结果如何?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存在感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燕国地处东北方,对中原地区的纷争介入没那么深;二是燕国实力比较弱,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不过作为七大国之一,燕国在史书中也留下了不少事件和典故,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燕国国君燕王哙的离奇退位让贤事件。

燕王哙是个理想主义者,他非常崇拜上古先贤那种一心为国为民,无私付出的精神,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物。

一日,大臣苏代在出使齐国返回后立即得到燕王哙的召见,他问苏代道:“此行见到了齐王后,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物?能否成就一番霸业?”苏代连忙摇头说:“他哪行啊。成就霸业的人要对自己的臣子完全信任,齐王光是这一点就做不到。”燕王哙听后默默记在心里,此后便对自己的国相子之极为信任,许多重要国事都交给子之处理。

有个叫鹿毛寿的燕国臣子知道燕王哙对尧舜等上古先贤极为崇拜,又看他对子之言听计从,于是便给他出主意说:“人们都说尧是贤者,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能将天下禅让给舜。如今国家事务都是子之在处理,不如大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这样您不就能获得跟尧一样的美名了吗?”燕王哙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竟然觉得鹿毛寿的说法很有道理,但心中还是有点顾虑,于是他将更多的军国大事托付给子之管理,自己则在幕后观察子之能否胜任。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燕王哙觉得子之的办事能力比自己更强。此时又有大臣提出说:“昔日大禹推荐益做接班人,但同时安排自己的儿子启担任关键职位。后来大禹在名义上传位给益,可暗中授意启去夺回王位。您现在的做法跟当年大禹的一样,明面上放权给子之,但做事的官员都是太子身边的人,实际还是太子掌权,如此遮遮掩掩反倒遭天下人耻笑。”

燕王哙一直想以圣贤自居,被臣子这么一嘲讽当然觉得脸上挂不住。他当即拍着胸脯表示自己和大禹怎么可能是一路人,于是下令收回太子那边的官印,年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一律听子之调遣。自此,子之面南而坐代行君王事,燕王哙彻底放权,自己反倒处在了臣子的地位。

子之执掌国家后,许多燕国贵族心里都不服,燕国太子更是非常郁闷。原本应该归属于他的王位,却莫名其妙落到了外人的手里。于是,燕国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自然也就被治理得一塌糊涂。南方的齐国看到燕国大乱,遂派人向燕太子表示愿意扶持他夺回王位。燕太子觉得夺回王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集合手下发动了兵变。

这场兵变导致燕国内部出现了长达数月的战乱,燕太子和子之的军队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对方。就在双方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齐国大将匡章率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燕国百姓以为齐人是来为燕太子主持公道的,便自行打开城门迎接齐军进驻。可让燕国百姓万万没想到的是,齐军进城后将燕王哙、燕太子、子之等人全部给杀了,然后纵兵疯狂劫掠,饱受战乱之苦的燕国百姓本渴望迎来和平,结果却反而是羊入虎口。

齐国背信弃义又乘人之危的做法遭致其他几个国家的不满,燕国百姓更是纷纷自发组织反抗。最终,齐国在各方面压力下不得不选择退兵。“子之之乱”事件过去两年后,燕王哙的另一个儿子被拥立为燕王,史称燕昭王。

一场由退位让贤引发的血案最终以当事人全部被杀告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尧舜禅让之所以能顺利交接,那是因为当时人们公认的即位方式就是有德者居之。而到了战国时期,父死子继早已成了举世公认的准则,燕王哙却要另辟蹊径,结果自然造成大乱。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