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他s是中国历史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很多文学大师。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解放,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课堂学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情。
在这样的年代,女子进入学堂学习的还是非常少的。毕竟在那样的年代,大部分的人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很多穷苦大众都吃不饱,穿不暖,哪还有多余的钱供孩子读书,只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去念书;那时候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封社会时期腐朽的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便家里有条件让他她们读书,也都不会花钱让她们去念书,认为她们抛头露面是一件非常伤风败俗的事情,只有那些比较开明的家庭才会将自己的女儿送去念书,陈衡哲就是一位比较幸运的女子。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环境比较开朗,从小就有机会诵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小时候没有上过学,但从小在家读书的她,自然熏陶出不一样的气质。她的舅舅在广东工作时,接触到不少的欧美人,在和他们的交谈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的欧美文化,特别佩服那些来中国的欧美女子。他回乡的时候,把自己在广东的所见所闻都讲给了陈衡哲听。
那时候的陈衡哲在舅舅的熏陶下,那颗幼小的心灵里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和感知欲,也为他后来的求学打下鉴定的基础。或许是听多了舅舅讲的那些奇闻趣事,使得她有了离开父母出外求学的冲动,她决定去广东去看看舅舅所讲的这个世界。那时候的她还不满18岁,舅母带她去报名时这里不收18岁以下的学生,她只好回到舅舅家里,先跟着舅舅去学习。
21岁考入蔡元培举办的爱国女校,独自在上海奋斗10多年。在此期间抵制了父亲包办的婚姻;考取了清华赴美留学的资格,去了美国瓦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最终在任鸿隽的不断追求之下,答应了他的求婚,嫁给了这个深爱她的男人。
据说任鸿隽当四川大学校长的时候,陈衡哲跟随丈夫一起去了四川。当她去了四川之后,才发现那里的文化非常落后,就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三封“公信”,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三封公信在整个四川都引起“轰动”。她在信中评判川人的保守和落后,当地的很多女学生不以做妾为耻;到处都是吸食大烟的烟鬼;民众嗜赌成风等等问题。深刻刺激到四川人的自尊心,很多人将怒火发泄到陈衡哲的身上。当地的新闻界专栏记者、作家以及一些不知道情的民众都对他群起而攻之,认为她只是一个学了点羊皮毛的女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文化汉奸。
陈衡哲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发表的三封公信会在四川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她虽然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意识,但在四川的时间不长,只是通过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进行批判。她眼中的川人和现实中的川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加上她发表的时机不对,正处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她的丈夫在改革川大教育的时候,难免被有心人利用,引起大范围的舆论风波,陈衡哲自已后来也承认当时以偏概全,却没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