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教授,不去大学教书跑去教儿童,还把儿子当研究对象!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有这样一位有先见之明的人,他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招收了12个流浪儿童到这里来上课,教他们识字、唱歌、做游戏。很多人对他这种行为很不理解,毕竟在那样一个年代,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想要出人头地,所以他也经常遭到其他人的嘲笑,认为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他就是陈鹤琴。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六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家里很快就衰败下来,只能靠母亲打零工和亲戚的资助来维持生活。从小学习就比较刻苦,14岁时在姐夫的资助下考入了杭州一所中学读书,之后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还在学校里获得留学美国的机会。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极高文学才华的人,在回国之后选择选择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儿童教育上面。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薄弱,算是中国近代最崇洋媚外的时代,也是留学生地位最高的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留洋归来的学生都非常的傲气,如胡适还在美国读书还没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北大的校长就邀请他回国时担任北大的教授,可以说在那个年代留学回来的留学生大多傲视士林,那个年代对留学生有这样的一句戏言“留学归来,假如倒霉也可以当一个大学教授”,却真实是那个年代留学生的真实写照。

陈鹤琴这样一位高学历的文人,回国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的大学请他去教书。但他回国之后发现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育非常落后,很多人都处于比较迂腐的状态。他深刻感觉到学习要从娃娃抓起,推动了中国儿童教育的开始,开创了儿童心理研究,编写了很多优秀的儿童著作,为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说他在研究儿童心理的时候,恰好他的儿子出生了。他开始将自己的儿子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从出生开始的1身心发展进行跟踪和观察,将所观察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一直到808天的时候才结束。他将自己的家作为实验基地,儿子作为实验对象,妻子和母亲做自己的助理。将这些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汇编成出十几本的讲义,之后才有了儿童心理学课程,他有时候为了讲解需要,还将自己的儿子报到课堂上来。

?这样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创办了多所幼儿类学校,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堪称“中国儿童教育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