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美日和谈,罗斯福为什么装傻充愣?

1941年10月18日,距太平洋战争爆发还剩51天。这天,以好战著称并将近卫文麿赶下台的东条英机,可谓是“四喜临门”。他以陆军大将的身份同时身兼首相、陆相、內相之职。“主战派”纷纷向其表示祝贺,并期待着尽早与美国开战。

在他们看来,东条内阁一定会尽快出台“南下”的作战计划,与英、美、荷三国同时开战,夺取东南亚地区丰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摆脱对英、美等国的依附。然而,东条上台后却一改激进做法,极力恢复日美和谈,这是怎么回事?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原来,他遇到了和近卫文麿一样的困难。侵华战争已经4年,非但未达成原定目标,反而将百万部队深陷中国战场;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让日本在国际关系上十分孤立。此时的东条,真正理解“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美国在经济上对日本的全面封锁,固然让人气愤不已,但气归气,发发牢骚、叫骂几句都可以,真要开战,还要看自己的实力强不强。日本显然不具备与美国叫板的实力,开战几乎没有多少胜算。东条再傻,也不愿承担战败的责任。

其次,按照天皇裕仁对东条内阁的要求,争取避免与美国开战。作为裕仁的“死忠”,东条岂敢违背“圣意”,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扭转局面。说白了,近卫内阁“未竟的事业”将由他完成,恢复陷入僵局的美日会谈。

更重要的是,即使东条主观上坚持不懈与英、美、荷三国开战,早日实现“南下”政策,但他也希望缓和一下美日两国的紧张关系,最起码可以作为掩盖发动战争的手段。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可不想“第一把火”就面临更大的危机。

作为陆军大臣,东条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威望,控制住无法无天的参谋本部,遏制主战势力。然而,他想得太简单了,政府的“和平方针”,立刻遭到少壮派军官们的反对,甚至咒骂他背叛陆军。显然,东条高估了自己,他拦不住主战势力。

11月,东条主持召开了臭名昭著的《帝国国策实行要领》讨论会,会议进行了17个小时,主战派占尽了上风。最终决定,陆、海军以12月1日为节点,向英、美、荷三国开战。同时,在此之前,一旦与美方的和谈成功,立即停止进攻。

美国人“装傻充愣”,迟迟不表态。

1941年11月,已经在日本驻美大使的岗位上,工作了8个月的野村吉三郎身心疲惫,军部的强势和政府的无能,让亲美的野村,丝毫看不到两国有缓和的机会,他早已心灰意冷,几次致电东京要求辞职回国,都被近卫和东条内阁拒绝了。

尤其是东条英机,按照与美方和谈,同时进行军事准备的原则,他拟定了谈判方案,派出特使前往美国,并委任野村为和谈全权大使。这样做,既顺从“圣意”争取外交努力,又可以在谈判失败后,发起突然袭击,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时刻警惕日本内阁的更替,并通过破译密码,完全掌握了对方所有的底牌。在他们看来,东条上台,预示着美日谈判临近摊牌,一旦达不成协议,日本很快就会发起进攻。让罗斯福发愁的是,美国并未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是,虽然美国海军舰只的总数比日本联合舰队多,但按照“先欧后亚”战略的总体部署,留在太平洋地区的舰艇只有总数的60%。显然,在力量对比上,美军没有太多优势,一旦爆发战争,短时间内,太平洋舰队很难形成压倒性规模。

二是,作为日本很可能最先进攻的菲律宾,美国军方答应给麦克阿瑟的飞机、战舰和3万人的增援部队,只能在年底前配属到位。仅靠当地缺乏训练的民兵和2万驻守美军,以及几艘老旧的战舰,恐怕很难抵住日军的进攻。

更主要的一点,随着局势的变化,美国进入了“无限期紧急状态”,并且民众中有76%赞成对日本制裁,但国会始终没有授权总统发动战争。换句话说,此时的美国,虽然也进行了军事动员,但大都还停留在准备初期,全国动员并未放开。

罗斯福决定与国务卿赫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为拖延战争尽量争取时间。对日本限定12月1日前给出答复的要求,罗斯福很客气地表示从长计议,却不表态;而《赫尔备忘录》,则是以最严厉和坚决的态度,试图震慑和吓阻对方。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