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出现“大名府”,正是人物梁中书登场时。他是北京大名府知府,太师蔡京的女婿。曾收留杨志在自己麾下做提辖,后来因抓了卢俊义和石秀,引来梁山人马三打大名府,大名府被攻陷后,梁中书惊慌出逃。
历史上,北宋北京大名府故城位于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大街乡,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始称贵乡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建魏州。隋大业三年(607年)罢魏州改称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武阳郡为魏州,升为都督府,咸亨三年(672年)罢都督府复为魏州。
安史之乱后,这里成为藩镇割据的首府和中心,为黄河以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代十国时,为后唐的国都,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陪都。
而到了北宋时期,大名府是作为东京开封的陪都而存在的,号称“北门锁钥”。可见,梁中书能当上知府,其权势不是一般大。
大名府,处于今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河北与中原交界之地,西临太行山东麓,东南北三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黄河、漳河、御河等河流是大名府地区军队、潜粮运输的重要交通线。
可见,大名府既有山川险要可依侍,又有江河水道可流通,为“山川都会”的重要战略要地,处在南北交通要道之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实际上,北宋京城开封,以及西京洛阳都处在中原腹地,为东西之争与南北之争的交汇地区。
不管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对峙,中原腹地均为双方争夺的一个交汇之地。于是,如何防守这一地带,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大名府和开封府一线之间,地理位置关系十分特殊。作为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大名府是接近都城开封的最重要地区之一,“北门锁钥”的重要军事地理位置显得非常重要。
北京大名府,既是军事防御的屏障,又具备指挥全局的条件,凭借自身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对宋朝战局影响深远。
因此,当时皇帝不管是北征还是出巡北方,基本都以大名为行在。北宋太宗、真宗征辽到河北时,都曾在大名停留暂住。
据杨忆《武夷新集》载:太宗“銮舆北巡,辽马南牧,乃眷全魏之地,实介两河之间。驻跸以壮其军声,擒俘屡献于行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载:真宗“大驾既驻邺下,契丹终不敢萌心南牧”。
仁宗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向北宋提出要求:“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宋史》)自此宋夏关系破裂。
自康定元年(1040)起,元昊不断进攻宋朝,宋军惨败,而且契丹又开始与元昊相约,一起攻宋。
为防止辽、夏同时进攻,多面受敌,北宋政府决定以大名为中心,在河北修建军事指挥,以及防御中枢。
庆历二年(1042),宋仁宗同意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修建大名府为北京,委派重臣,统一指挥北方防御系统。
据《宋史》载:“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驻跸行宫。城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安。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西曰丽泽。殿东南时巡殿门,次北时巡殿,次靖方殿,次庆宁殿。时巡殿前东西门二:东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门十七。”
宋朝工匠把外城收缩与罗城合并,改建成罗城周长48里206步。可见,大名府的城市建设布局仿东京汴梁,规模宏大,城池雄壮。
经济方面,大名府处于河北路,农业有一定的基础。唐末就被誉为“不资天下所产以为富”,“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资治通鉴》。尤其是北宋建立后,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地处黄、漳、卫三河冲积平原,大名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具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
景德二年(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宋辽逐渐和好,辽人和汉人都休养生息,且双方关系相对平和。于是,大名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
仁宗景祐年间,在河北路转运使王沿的主持下,“导相、卫、邢、赵水,下天平、景祐诸渠,溉田数万顷”(《宋史》)农业发展十分迅速。
北宋灭亡后,刘豫建立伪齐,以大名府为国都二年,为陪都六年,且此后加上黄河、漳河、御河(卫河)连年泛滥,水患不息。
于是,金、元以后,大名故城更是屡次遭战争损毁,大名府逐渐走向衰落。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卫两河同时决口,大水漫溢城墙,城废,大名府自此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