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学校误开紫外线灯,问题不在误开而是完全不该存在

又又又双叒叕有学校误开紫外线灯

据媒体报道,2020年9月1日,开学伊始,就有杭州市余杭区某小学教室误开紫外线灯导致上百名学生眼睛灼伤的事故被曝出。

笔者之所以用“又又又双叒叕” 这样夸张的表述是因为,近十几年来学校教室“误开”紫外线灯事故在我国各级学校屡屡发生,简单历数一下,应该有几十甚至上百起。

这种造成群体伤害的事故为什么如此频繁发生呢?

更重要的,教室安装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并没有实际效果,国际上权威指南早就建议不能在学校教室这类公共场所安全直射式紫外线灯。

紫外线直接照射可以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病毒

研究已知,紫外线直接照射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病毒。

这主要是由于紫外线是一种高能非电离辐射,这种波长的辐射与含有C= O、C= S化学键和芳族环结构的有机分子相匹配而可以被它们吸收,含有这些化学结构的化合物被称为紫外线的“发色团”。

这些化合物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后会发生化学结构改变,这种效应被称为“光化学效应”。

紫外线的发色团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染色体核酸中,因此,紫外线直接照射可以在短时间内破坏细菌和病毒的核酸而将其杀灭。

我们消毒使用的紫外线灯主要发射波长254 nm为主的短波紫外线-C(UV-C,100-280纳米),是紫外线中波长最短能量最高的部分,也是杀菌灭毒最高效的部分。

人们对紫外线可以杀菌的认识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

早在1887年,就有两位研究者观察到阳光可以抑制试管中微生物的生长;如果延长暴露时间,密封试管内可以保持长达数月的无菌状态。

到1905年,科学家已经建立起了紫外线和可见光光谱与杀菌效应之间的关系,发现UV-C杀菌效果最好。

直到1960年代,紫外线杀菌的秘密才最终被揭开:UV-C可以使两个相邻胸腺嘧啶之间形成嘧啶二聚体,从而改变了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病毒灭活,一举奠定了紫外线消毒的生物学基础。

紫外线空气消毒作用有限

教室安装紫外线灯的目的是进行室内空气紫外线照射杀菌(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消毒。

这种尝试最早开始于1930年代。

当时有科学家提出某些传染病可能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而设想可以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虽然早期的实验室研究取得了成功,但是,直接用于医院手术室整个房间空气消毒的尝试却失败了。

后来,有科学家设想将直接照射整个房间空气改成仅照射安装有空气流通装置的室内上层空气,就是将紫外线灯安装在天花板或者百叶窗以及其他屏蔽设施隔离开的室内上层空间,利用室内空气上下垂直对流来实现全空间空气的杀菌消毒。

由于这种方法不存在直接照射,不会因“误开”造成室内人员的损伤,因而首先在学校进行了实验。

1937年到1941年之间,在美国费城郊区一家全日制学校进行的室内上层空间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预防麻疹传播的试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结果显示学校以外易感儿童感染率高达53.6%,使用了紫外线空气消毒的学校易感儿童感染率只有13.3%。

然而,此后多年,更多更严格设计的试验却未能重复上述成功。

随着试验的一次次失败,空气紫外线消毒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就是说,使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现在,紫外线照射主要用于水和某些不耐受化学消毒剂腐蚀的物体表面的消毒,在像传染病医院等场所也有的采取室内上层空间。或者空气流通管道照射进行空消毒。

没有任何机构推荐紫外线直接照射进行室内空气消毒;相反,而是强调直接照射的紫外线灯不能安装在像学校教室这样有人的室内公共场所。

可见,我国学校教室普遍安装直射式紫外线消毒灯是违反科学指南的错误举措,理应被纠正。

紫外线灯为什么容易被“误开”

由于紫外线灯主要发射波长254 nm为主的短波紫外线-C,属于“不可见光”,紫外线灯“误开”并不容易被发现;长时间照射后,空气中经常产生淡淡的“东西被烤糊”的气味,就是“晒被子的气味”,但通常不会引人注意。

这也是学校教室“误开”紫外线灯事故通常会连续照射2、3小时,有时甚至长达7、8小时造成批量学生眼睛和皮肤灼伤的根本原因。

因此,教室只要安装紫外线灯,“误开”事件就不可能避免。

可以预见,今后全国各地学校仍会不断会发生这类事件。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杜绝“误开”事件发生,唯一有效办法是撤除学校教室中所有直射式紫外线灯。

这些东西原本就无用,还屡屡“惹事”,为什么还保留它们?????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