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日本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好过?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短短半个月其前锋,已推至苏联腹地600公里。而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却在西线“无动于衷”,似乎很“忠实”的遵守,前不久两国签订的《中立条约》。然而,事实真相远非如此,日本人有许多难言之苦。

首先,一年前的诺门罕战役记忆深刻。尽管作为日本“北上”试探性进攻,但日军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还被朱可夫指挥的苏军打得一点脾气没有、损失惨重。特别是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的缺乏,从西线进攻苏联,日军没有太多的勇气。

其次,经过诺门罕战役,苏联对远东边境的重视程度很高,不仅摆下百万重兵和战略预备队,而且做好了长期对峙的准备,边境防御没有丝毫松懈。而日军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不可能中途放弃侵华战争,去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更重要的一点,自苏德两国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迫使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尴尬收场;如今入侵苏联,同样没有给日本打招呼,这不仅仅是不信任、不尊重盟友,根本就是没有把人当回事,甚至是瞧不起,这让日本人十分气愤。

同时,在他们看来,一旦帮助其打垮苏联,强大的德国更加看不上日本,沦为和意大利一样的附庸国,这对“兴头上”的日本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于是,当德国提出在西线出兵时,日本军政界并不感兴趣,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不过,像波兰战役中的苏联、法国战役中的意大利一样,日本对苏联也同样“虎视眈眈”,他们一面积极准备南下,一面计划从本土和中国战场上,抽调17个师团增援关东军。到了9月,关东军的总兵力已达70万人,比原先整整扩充了一倍。

为了不引起苏联人的敌对情绪,日本将这次调动兵力称为“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但其“光准备不动手”的背后,既显示出日本在等待苏军岌岌可危、胜负明朗化的时机,又暗示其对德国人屡次不打招呼的“报复”。当然,赌气的成分更大些。

美国的反制措施,越来越严厉。

苏德开战的消息传到伦敦,一直忧虑的丘吉尔终于舒了一口气,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一旦苏联完蛋,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英国。一贯反苏的丘吉尔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希望美英两国帮助苏联抗击德国,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也就是说,不是丘吉尔、罗斯福有多喜欢苏联,而是德国更可恨。从这一刻起,反法西斯战争进一步扩大,罗斯福也越来越担心日军会趁机“北上”,在西线配合德军行动,苏联危在旦夕,他一面帮助苏联,一面对日本采取越来越严厉的措施。

一是,德军进攻苏联的第三天,罗斯福宣布因1939年苏军入侵芬兰,而冻结在美国的4000万美元解冻,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根据《租借法案》,再为苏联提供价值5000万美元的军需品。同时,正告日本政府放弃进攻苏联并作出保证。

二是,当得知日本确定“南下”政策,并出动4万人不费一枪一弹,进入法属殖民地(今越南)南部,获得了该地区8个空军基地和2个军港时,罗斯福更是积极回应,宣布重新聘用已退役的麦克阿瑟出任美军远东司令,加强菲律宾防务。

更关键的是,罗斯福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以及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美日之间的贸易、金融业务全部中止。随后,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采取同样措施。作为报复,日本也冻结了美国等国的资产。一时间,各国的声明满天飞。

此时日本,日子并不好过。深陷侵华战争不说,又面临着美国、英国、中国、荷兰、苏联的包围之中。资产被冻结,顶多是勒紧裤腰带,而石油禁运却是点中了其“死穴”,油料正以每天1.2万吨速度消耗,日本对外扩张仅够维持18个月。

对于美国的强硬措施,日本上下恼羞成怒。军界的好战分子更是叫嚣:“日本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增加存活概率,除了向南进攻之外,别无其他选择”;“除了用战争打碎扼杀日本的枷锁外,别无他法”。于是,日本加速了“南下”的准备。

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罗斯福宣布冻结日本资产、禁运石油,坚定了日军“南下”的决心,更是将美国引入战争的关键一步。因为这是除了开战外,最严厉的打击,“美日两国在经济上已经宣战”。说到底,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罗斯福逼的。

看来,日本坚持“南下”,很大程度是为了冲出“包围圈”。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