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的成功故事对大部分人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很多人想通过学习这些人生赢家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然而即便在看了许多名人自传,甚至详细了解到他们的创业经历后,大家依样画葫芦却仍离成功相差十万八千里。亿万富翁的成功经验为什么难以复制呢?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事件中就能找到相应答案。今天夜读史书就引用《资治通鉴》中的两个故事,看看同样的办法为什么在不同人手里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孙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早年受同门师兄庞涓的迫害,以至身体残疾。后来在使者的帮助下才侥幸逃到齐国,此后孙膑多次以军师身份随军出征,屡立奇功。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抵达不住魏军的攻势,只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问手下大臣如何看待此事。齐将田忌建议早点出兵去救韩国,以免韩国被魏国占领。孙膑说:“眼下韩、魏的军队战斗力尚且强悍,我们现在出兵去救就是代替韩军跟魏军作战,反倒会使我们处于不利地位。不如等韩国即将被攻破的时候再出兵去救。此时魏军已精疲力尽,必然顶不住我军的攻势。而韩国受我们的大恩,也要重谢我们。”(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齐威王觉得孙膑的策略更加高明,因而予以采纳。
没过多久,韩国就支撑不住了。于是齐国开始搬出当年“围魏救赵”的那一套,直接杀向魏国都城。庞涓听闻都城告急,立刻率军返回。此时孙膑再向主将田忌献上一计:齐军第一天用十万炉灶做饭,第二天用五万炉灶做饭,第三天用二万炉灶做饭。敌人误以为齐军大批逃亡,必定会率轻装精兵长驱直入。如此一来,齐军就可以预先设好埋伏全歼魏军。
田忌依计行事,在马陵(今山东莘县马陵村)附近布下天罗地网。庞涓连续三天观察了齐军的炉灶炊烟后,果然误以为齐军出现大量逃兵。于是他只带着精锐部队火速前进,打算一举击溃齐军,不让他们有逃回齐国的机会。结果当庞涓进至马陵时,方知自己中计。眼看大局已定,无力回天,庞涓只好自刎而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自此,齐国成为了东方的霸主。
说完了孙膑,接下来再说说另一位与孙膑用了同样的谋略,结局却截然相反的人,他便是隋末唐初雄踞河北的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唐初夏国政权的建立者,其实力仅次于当时尚未完成统一大业的唐朝。公元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渊下诏命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占据洛阳一带的郑国建立者王世充。在唐军强大的攻势下,王世充节节败退,洛阳城危在旦夕。为了活下去,王世充只好硬着头皮向自己昔日的宿敌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收到王世充的求救信后询问手下怎么办,夏国中书侍郎刘彬说道:“天下大乱,唐得关西,郑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势。如今唐强郑弱,势必不支,郑亡,则夏不能独立矣。不如发兵救之,夏击其外,郑攻其内,破唐必矣。唐军退兵后,再看形势变化,如果有机会就顺手取郑,合并两国兵力攻击疲惫的唐军则可以夺取天下。”刘彬的这个策略和孙膑的如出一辙,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也实属上策。于是窦建德立即就采纳了。
跟当年齐国不急着出兵一样,窦建德在答应了王世充后也开始磨洋工。直到王世充打到弹尽粮绝,洛阳城内“死者相枕倚于道”的时候,窦建德才开始发兵南下,打算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窦建德不是孙膑,李世民也不是庞涓。当年“马陵之战”的一幕在隋末唐初的战场上并没有重演。窦建德因出兵时间太晚,导致虎牢关被唐军抢先占据。结果十余万夏军被数千唐军挡在虎牢关外干着急。
在停留了一个多月后,原本斗志昂扬的夏军变得焦躁不安,人心惶惶。李世民摸清夏军的弱点,于是在窦建德最没防备的时候突然下令全军出击。夏军还没搞清楚状况,唐军就已杀到眼前,夏军指挥系统立即陷入瘫痪。结果,十余万夏军被数千唐军精锐打得丢盔弃甲,全线溃退。窦建德本人因来不及逃跑而成了李世民的俘虏。
同样的策略,类似的战场环境,在孙膑手里能大败庞涓,在窦建德手里却成了要命的毒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就跟我们看了亿万富翁的成功经验却难以复制他们的成功是一个道理。除了个人能力上的差异外,时机、对手、外部环境,以及过程细节等方面都存在千差万别的情况。真正的高手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还知道遇上问题时该如何见招拆招。而大多数人只能学到表面功夫,像窦建德那样死板地执行策略,还自以为稳操胜券,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许多现代人认为历史就像故事,闲来无事看看可以,但没什么真实用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段历史事件不仅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也能让我们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兴衰成败。历史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许多类似的情况却往往还会在大家身边不断重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能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为鉴”其实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