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归隐南山的26岁青年,被父亲一脚踹了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许多现代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选择了逃离城市,逃离人群,搬进了深山野林里去生活,如归隐终南山。

说起终南山,你可能会想到金庸小说中那些江湖仙境:“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仙风道骨味道,扑面而来。

自古以来,中国的隐士文化从未消退过。在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如今,它仍是许多青年男女、老者、信仰之人追寻的避难、“修仙”之地。

终南山为何如此受到“偏爱”?

终南山简称南山,“寿比南山”的典故便是因此而来。终南山地处陕西省,是秦岭山脉的核心地段,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

从地理位置看,终南山是一个灵秀之地,素有“仙都”、“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誉,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此作诗。如祖咏那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李白那句“出门见南山……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寥寥数句,就能领略到那种白雪皑皑,若隐若现,一片人间仙境的风情“赶jio”。

因为地势优越、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加之远离嘈杂的都市,为此终南山一直被视为世外桃源,成为了许多人首选的归隐之地。从古至今,很多人慕名前去,试图在终南山上找到一寸落脚之地。

近些年来,在媒体的各种报道和“渲染”之下,一批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只追求诗和远方的南山归隐者更是横空出世。他们与山间为伴,以虫鸟同行,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迎着朝阳醒来,伴着落日而息,将人生的“洒脱”二字淋漓尽致地演绎在了身上。

以至于让无数人看了都羡慕不已,心生向往。

比如前些年被报道的祥子,一名摄影师,当她第一次看到终南山时,就萌生了一种归隐的念头。用她的话说:

“看到终南山,我才知道我人生,最大的使命是为了和它遇见,因为它一直在这里等我。”

为此,她辞掉了工作,带着美好的期许走进了大山,过起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大山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那里没有超清的电视机,没有免费的WIFI,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店,没有可供休闲娱乐的游乐场、观影院……一切都是原生态的模样。

为了适应山上的生活,她学会了搭建房屋,尽管房子不大,甚至有些简陋,但是也不妨碍她对大山生活的热爱。

为了生活,她还学会了翻地、除草、种菜……

在山上,饮水是困难的,她每天需要步行大半个小时,到路的另一头打水……总而言之,生活的吃穿住行,全靠双手去实现。

大山的日子是乏闷的,不过好在她喜欢喜欢各种山水体验,喜欢看书,喜欢拍照(且还能将拍好的照片拿来换钱),所以对她而言,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是一种煎熬。

不过,和她比起来,有些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如和祥子有着同样想法的另一位归隐终南山的白领女孩,在裸辞之后,跑到了山上隐居,最后却没能活出自己想要的诗意模样,反而是狼狈退场。而压垮她的,不是孤独的日子,而是许多归隐人都要面临的一道坎:房租。

房租,是现代许多人面临的一大困扰之事,这点无论在城市还是山上,依旧没能避免。毕竟,生活在这个早已经圈地划分,“名花有主”,资源被分得明明白白的时代,要想在山上找个一小块免费的地,几乎不太可能。

网络配图

近些年来,随着“归隐”田园之风越刮越猛,山上的房租每年也都在涨,最初,一间小小的茅草房,租金可能也就几百元,如今可能已经涨到了几万,甚至数十万元。

为此,没钱付房租的白领女青年,最后只能选择下山,重回社会,继续打拼挣钱。

当然,和以上那位被迫退场,重回社会的归隐者一样的,还有许多。最初,许多人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满腔热血地朝着山上奔去,最终却多以惨淡的失败结局收场,这巨大的落差,多少有些让人为之唏嘘和感伤。

当然,除了没钱交不起房租被迫下山的,还有另外一些因素,也同样迫使着归隐者下山。

终南山并非是完全的人间仙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终南山虽然美不胜收,但是也有无数潜在的威胁。要想在山上生活,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

如一到冬季,山上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在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世界里,要想找到吃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由于没电没燃气等现代设备,冬季取暖也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若是遭遇大雪封山,生活的吃穿住行更是成了一个大难题。

日子明明很清苦,为何现代人喜欢归隐南山?

说起这个问题,答案是五花八门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每天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包括家庭的,工作的,以及外界施加的种种。

有人说:学历不够高,“靠山”不够硬,车买不起,房也买不起,男女朋友也交不起,亲戚朋友更是看不起。处处都要忍受着别人的冷嘲热讽,活得没有半点尊严。

的确,残酷的生活总是让人遍体鳞伤,让人无力承受,于是,人的内心深处,便会出现一个呐喊:找个清静的地方,释放压力吧。

最后,人们像受了伤的野兽一样,悄悄地躲进深山里,默默地去舔舐伤口,自我“疗伤”。更文雅体面一些说,归隐,可以让人找到一丝尊严,找到一些心灵的慰藉。

比如几年前一位26岁的山东小伙魏超,2016年刚过,就一个人跑到了终南山上去租房,过起了仙风道骨的“神仙”生活。

如果不提到开支费用,或许很多人会想,过上如此洒脱的生活,应该要花许多钱吧,然而,也不尽然全是如此。就如魏超,当房东同意将终南山上那残破不堪的小院租给他,每月只要200块的费用时,他连每月200块的房租费都难以承受,最后软磨硬泡讲到了每月150块。

偏执的他,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便被父亲寻着踪迹找来。父亲大声呵斥,要求儿子退房,甚至冲了上去踹了儿子一脚,怒气冲冲地骂道:

“养你这么大,给家里带来了什么回报?不上班跑到这儿来混日子……”

原来,魏超念了大专出来,毕业后报考公务员,考了两年都没有考上。因为没有工作,挣不到钱,待在家里经常被骂,索性躲到了山上去。

在山上居住的那段日子,因为没钱,没工作,又脱离群体,魏超生活过得狼狈不堪,居住环境不仅脏乱差,食物、被子、衣服各种发酸,发臭味道,身体还严重营养不良、精神也萎靡不振,恍如丢了魂的“世子”,最后,绝望的家人看到青年这般模样,强行劝带了回去。

和魏超相似的归隐者还有许多,他们可能是创业失败的、破产的,婚姻失败的、情感受挫的,又或者是厌倦冗繁世俗,自觉人间无爱的……最后,他们跑到了山上去,期盼能够得到心灵解脱。

当然,还有一些另辟蹊径,走偏门的,如为了开直播吸引眼球赚钱的真正的“假隐士”。他们只需要一间简陋的茅草房,一张小小的桌椅,几本盗版的古籍文书以及几件青衫布衣,还有一台能录像的摄影机,就能挣得金满钵满。

这些人和青藏路上,那些所谓的拉着三轮子号称“徒步游”,边走边直播的一类人很相似;也和那些打着所谓慈善口号,进深山搞所谓的扶贫,却高调直播卖惨,最后转头来卖号的,也很类似。

对他们而言,那所谓的隐世精神,或许就像一丝青烟一样,虚幻缥缈,转眼即逝。

隐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或许,你我都很难说清楚。

自古以来,隐逸是古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但因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信仰,每个时代的隐士者总是有所不同。

不过,在古代,大凡潜居避世之人,一般都有几个特性:或是避世求道,或是寻医问药、或是潜心修学……其最后的结果,或许是隐世终生,又或许是出仕匡扶天下,或是著书立说惠泽后世,或是开宗立道,弘扬道法……等等。

如今,我们所说的隐士者,已经不再是古人的那般较为纯粹的模样。如今,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起隐世,这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因为时代变了,物质更膨胀了,人心也更浮躁了。

如今,要想做到离群居所,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

▲钱包是否够饱满

网络上有句话说:“世界的美好都是给配得上的人,所有的东西都很贵,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只能努力。因为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门票,诗和远方的路费很贵”。

的确,一个人想过上想要的生活,钱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给你保障的条件。因为有了经济基础,你才有更多的选择权,才能更好地去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选择。

▲自控力是否够强大

远离喧嚣与繁华,远离激烈的竞争,的确能够让我们的心身放松下来。但是,人皆有惰性,一旦搬到荒无人烟的山上居住,我们需要面临的不仅是一日三餐的食物问题,以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自己去动手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自控力不够,比如连最基本的卫生清洁都无法做到,每天得过且过,三餐并一餐解决,混吃等死,最后将生活过得肮脏、油腻不堪,又谈何真正的生活?有谈何隐世?

▲心是否沉了下来

道家说,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超脱或逃避现实,以图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

儒家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一个人要做到真正的隐世,应是已抛去了世俗,不再问世事。然而,如今的我们,真正做到这点的,少之又少。

2014年,法新社在一篇关于中国的高山隐士寻求通往天堂之路的文章中曾提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终南山的隐士人数日益递增,但是这其中绝大多数为假隐士,他们或是为炒作而来,或是为了寻求短暂的山林之乐而来,真正隐世的,找不到几人。

写到最后,感慨诸多。突然之间,想到了寒冬将至时的侯鸟,秋风起兮,候鸟知道往南飞,寻找更加温暖舒适的环境过冬。

而我们花了数千年的时间,逐渐走向文明,如今,不少人想远离文明,远离便捷的生活方式,回到深山去过原始的生活,这是不是一种文明的“倒车”呢?

或许,一两句话真的很难说清楚。

不过,终归一句话,如若做不到心静止水,其实归隐深山,并没有想象中的如此简单和美好。

你觉得呢?

魏超故事参考:2018,真实故事计划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