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〇 雄性红原鸡
家鸡的野生祖先是红原鸡,同时混有灰原鸡的基因。不论红原鸡还是灰原鸡,它们的配色几乎是固定的,而家鸡在人类的长期驯化过程中,羽色性状逐渐多样化,紫白金青无所不有,更兼种种斑斓花色。这是驯化动物的宿命。远离了野外残酷的生存斗争,自己长成啥样都不重要了,很多时候都要看人类的心情而定。
图一 雌性芦花鸡
本篇主咖芦花鸡,也算是鸡中名媛,其羽色黑白相间,斑纹琐碎而规整,在一众土鸡中显得格外别致。莫掌门曰:你说小六是只草鸡我相信,可是那人最多就是只芦花鸡......言语间将“芦花鸡”置于普通草鸡之上,这确实是反映了群众的心声。我老家的邻居山东汶上县,为我国本土芦花鸡的发祥地之一,当地人民颇以此为傲。那啥,外国也有芦花鸡,大名唤作“横斑洛克”的便是。
芦花鸡的一身“芦花”搁哪儿来的呢?有人说,芦花鸡习惯钻入芦苇荡中以躲避天敌,久而久之就进化出了一身“芦花”色,这是典型的信口开河。家鸡依附于人类生存,藏匿需求并不强烈,芦苇荡又是依水而生,鸡进去岂非自寻死路?何况“芦花”只是个名号,和实物并不十分相似。“芦花”更可能只是偶然产生的基因突变,又经过人们有意识的选育而稳定下来的,业内黑话称“横斑羽性状”。
图二 芦花鸡
芦花鸡有两个类型,遗传基因亦有不同。一种是常染色体横斑羽基因,由深棕羽基因和铅笔线基因控制,表现为深色和明亮的色素沉着交替的条纹,看上去有些凌乱,和通常所说的“芦花”有差别,不太多见,按下不表。另一种是性连锁横斑羽基因(基因B),位于性染色体Z,这种“芦花”的“白斑”是色素沉着的完全缺失。刚才提到的横斑洛克、汶上芦花鸡都属于这种情况,乃是芦花鸡的主流。
此处需要插播一段知识点。众所周知,人类(及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是XY型,男性为异型性染色体XY,女性为同型性染色体XX;然而人鸡殊途,鸡(及鸟类)的性别决定是ZW型,拥有异型性染色体ZW的是雌性,雄性为同型性染色体ZZ。鸟类的近亲爬行类稍特殊一些,有些没有性染色体分化,如鳄鱼和鬼鳖类(它们靠孵化时的温度决定性别),大部分和鸟类一样也是ZW型。插播完毕。
图三 雄性芦花鸡
由图二可见,公鸡比母鸡总体上更“白”一些,因为公鸡的白斑宽于黑斑,母鸡黑白斑宽窄一致。根源在于基因B属于不完全显性基因,有剂量效应。携带两个B基因的纯合子雄性白斑最宽,宽度大于携带一个B基因的杂合子雄性和只能携带一个B基因的雌性(这情况叫“半合子”)。不但是成年鸡,羽色的性别差异在雏鸡阶段即已存在。俗语云“黑鸡白顶瓜,长大是芦花”,雏鸡通体黑色,唯枕骨处有浅色斑块,雄性的斑块面积明显比雌性的大。
图四
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无本质不同,不过和性别搅和在一起,显得更复杂。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结合,后代中的公鸡全是芦花鸡,母鸡全是非芦花鸡,后代的性别羽色对应恰好和父本母本反过来;纯合子的芦花公鸡(BB)和非芦花的母鸡结合,后代无论公母全为芦花鸡;如杂合子的芦花公鸡(Bb)和非芦花母鸡结合,其后代的羽色、性别比例应该是什么样?这是中学生物考试玩剩下的,没什么繁难,留作思考题,请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推演。
图五 白羽鸡,由白洛克选育
与伴性遗传相对的常染色体遗传,没什么可多说的,父母各出一半染色体进行“基因对对碰”,谁拥有显性基因就随谁,都没有就隐性纯合,该咋样就咋样,和性别没多大关系。比如,白来航鸡的白色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白洛克鸡的白色却是隐性基因,所以白来航鸡的后代只要携带白羽基因就必然还是白色,白洛克鸡比较“弱势”一些,后代只有在隐性纯合的情况才会是白色。
图六 半大的芦花鸡,只有这一张图是我拍的。
研究这些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往小了说,在家禽生产中用得上,更容易培育出人们喜好的羽色,而且羽色与行为、病理、繁殖等都有关联,了解羽色调控机制有利于培育优良品种;往大了说,那就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这里面水还深着呢。????
作者:五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