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举国欢庆,为何苏联更高兴?

1941年3月,日本为尽快实施“南下”政策,进行着外交上的努力。他们一面与美国谈判改善关系,减缓来自美方的压力;一面积极围绕《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争取拉拢苏联的加入,美名曰“欧亚大陆同盟”,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在日本内阁中,外务大臣松冈洋右,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亲德派”的代表,他力主德意日三国与苏联,组成四国同盟称霸欧亚,以此迫使美国就范,尽快结束侵华战争,最终实现“南下”的战略目标。这也是他欧洲之行的目的。

在松冈看来,此时的德意日三国在国家关系上是最紧密的时期,完全可以利用苏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机会,最起码改善日苏两国的紧张关系;一旦与苏联达成谅解,既可以放心大胆的“南下”,又使其放弃援华活动,加快战争进程。

然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一再邀请松冈访德的背后却另有隐情。原来,德国入侵英国的战事并不顺利,海狮计划一拖再拖;为此,德国希望日本在远东有所行动,进攻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既分散其注意力,又打击其士气,逼其就范。

当然,不能告诉松冈的是,德国准备进攻苏联了。也就是说,松冈指望德意日苏四国结为同盟的想法,不仅被德国人一口回绝,并暗示不要与苏联走得太近,反而一再要求日本夺取新加坡。狡猾的松冈岂肯轻易答应,他有自己的战略步骤。

说到底,心怀鬼胎的日德双方,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压根就不在同一节奏,谈判不欢而散。眼看着,日苏结盟的计划泡汤,沮丧的松冈又想到一个权宜之策,单方面与苏联签订了一个范围较小的中立条约。该提法得到了苏联积极地响应。

原来,各方的信息表明,德军即将进攻苏联,这让苏联统帅十分担心日本与德国遥相呼应,苏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而松冈的提议正合心意。于是,双方很快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彼此十分满意。松冈也完成了此次访欧使命。

但回国的松冈洋右,全面否定《日美谅解草案》。

1941年4月,回国途中的松冈洋右,俨然成了日本的“大英雄”,而他也完全陷入癫狂的陶醉之中。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苏日两国闪电签订了《中立条约》,不仅让全世界为之惊叹不已,而且峰回路转地解决日本“南下”的最大威胁。

更让他得意的是,“后方”传来美国有“重大让步”的消息。这让他迫切希望早日前往华盛顿,并对以解决侵华战争为目标的日美邦交充满信心。但得知所谓的“重大让步”,仅仅出自几个民间人士商定的《日美谅解草案》时,他勃然大怒。

首先,这么重要的事情,内阁成员竟然在外务大臣不在家的时候,草率决定日美未来走向,这显然根本没有把外务大臣放在眼里;更何况,听凭几个民间人士的倡议就兴奋异常,既显示出外交上的“低能”,又在国际上成为同行的笑话。

其次,松冈欧洲之行的目的是团结德意两国,拉拢苏联,并在此基础上逼迫美国屈服,在太平洋地区不敢造次,确保日军顺利“南下”。现在倒好,与美国讨价还价,甚至是让步、求好,完全打乱了其外交策略和步骤,愤怒之情可想而知。

更过分的是,原本以为赴美与罗斯福谈判的主人公是他,没想到近卫文麿、野村吉三郎等人横插一杠子,抢了他的风头,这对喜欢哗众取宠的松冈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他极力反对《草案》,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干脆在家养病。

而在美国等待东京指示的野村吉三郎着急万分,这边日美谈判即将展开,外务大臣却不表态,这也太儿戏了吧?左等右等了10多天,耐不住寂寞的松冈决定与美国,签订一个折中的《日美中立条约》,并附上他冥思苦想的“三大原则”。

内容是:日本信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美国必须承认汪精卫政府,以及日军在中国的驻兵权;并在南进问题上,日本不保证不使用武力。这分明带有威胁味道的原则,自然遭到了美方的断然拒绝,野村苦心搭建的谈判平台,就这么浪费了。

作为回应,美国的态度十分强硬,罗斯福一面宣布“美国处于无限制紧急状态”;一面提出作为日美和谈的前提,日军必须全部撤出中国,以及退出三国同盟。不仅对松冈来说是个极大的侮辱,而且是对日本无情的冒犯。日美双方谈判彻底失败。

从各方情况看,罗斯福根本就没有与日本和谈的打算。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