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家庭剧从标题到剧情都几乎一样,最后的评分却不在一个档次,巴西剧情电影《如父如母》两代人之间恒久的爱恨交织,所有人都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响,越是想逃开越是否认越是不停被裹挟着走上老一辈曾走过的路。日本家庭剧情电影《如父如子》,一部教你如何为人父亲的电影。极少有电影能够带来如此深刻的父子关系的探讨,这部无比温暖的家庭电影做到了。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如父如母》很现实的片子,与此同时,还特别诚恳。每个人别管怀着什么心思,想得到什么,都特别坦诚地把自己暴露出来。这大概就是以人而非情节为主的故事的优势吧。接受罪行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真的吗?真的。女儿本身的心路历程更如同《玩偶之家》的一次续写或变奏。某些地方的确比较做作,见父亲那段好生硬,但整体思路和主旨的传达完成得很不错。
母亲年轻时外遇的对象是内阁总理,这种对剧情完全没帮助的狗血梗还是不要的好。和《玩偶之家》互文的结构虽然老套,但拍的还挺清新,用大量中景固定镜头注视这一家人确实这样的题材。传统家庭模式遭遇挑战,单纯镜头记录不怎么玩形式的戏剧冲突有时候是那么地看着锋利和实则无趣,巴西不可能一直晴朗和热情,对有收拾好自己人生的说教野心的电影必须挑剔,但是跟《如父如子》比起来就差远了。
《如父如子》第一个层面上看到的是中产阶级和低一层阶级之间的区别和比较。第二个层面看到的是身为成功人士的野野宫先生面对普通人的一种优越感。第三个层面看到的是大都市成功人士和小城镇普通人生活方式之间的区别。第四个层面是野野宫先生和斋木先生对“父亲”定义的一种比较。其实影片中还有第五个层面暗藏着没怎么着重表现,即孩子有没有自己的选择。
所谓父子是一种微妙而奇怪的情感,一边拒绝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一边又期待着儿子能够成为第二个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血缘的存在不是维系亲情的根源,朝夕相处的情感才是,基因的力量让彼此的外貌渐渐相似,但情感的力量却让灵魂贴近彼此。温情脉脉的生活流叙事,缓慢的镜头推进和琐碎的细节堆砌依旧将情感娓娓道来;故事太狗血,但结尾扳回一城。
其实故事本身相当类型化,两代人间的轮回,两个阶级间的谅解,都被讲述的非常工整。在这个基础上,是枝裕和依旧用考究的细节强调着自己浓烈的个人风格,人物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中渐渐走向丰满,于是出色的表演也在这个语境中锦上添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剧本的匠气。哥德堡变奏曲一次次的响起,心也跟着皱成一团。喜欢是枝裕和最大原因是,他总是可以将一件听起来不那么叫人吃惊的故事拍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感觉来。
电影人用巧妙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一个亲情故事娓娓道来,不仅沁入人心,而且还拨动我们的思绪,来反思亲情、家庭、血缘等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个受小津传统和新台湾电影影响很大的导演,是枝君的电影善于用这种风格讲述节奏更明快,更为当代人欣赏惯习所接受的“小清新”故事。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裡实质蕴藏暗涌。是枝裕和很清楚剧本的每一段落需要传递什么有效信息给观众,在正中观众的期待的时候,又不经意间製造始料未及的惊喜,温婉地呈现家庭矛盾和刺穿中产阶级的伪善。
亲情和血缘孰轻孰重,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拍的细腻不狗血,人物反应真实可信,没有哭天抢地,但是真实面临的残酷状况一件不少,本以为烂俗到好拍的一个题材,看着看着却发现切入角度和发展方向可以很多样,是导这一部算很丰富了,有始有终,对照强烈。饱含温情,却不刻意煽情,人性的鄙陋与光辉交替闪现,对血缘与亲情认同度的转变以及情感皈依的过程有层级的渐次推进。平实、冷静的影像风格,缓慢、深沉的叙事手法,看似波澜不兴,实则意味久长。最终,并未给出大团圆式的结局,但这也正是生活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