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如何控制泛滥的苦情戏?

受疫情影响,本来于春节上映的《夺冠》推迟到国庆档,不得不说,失去观众之于女排世界杯夺冠最鲜活的记忆,对于电影制作团队来说,肯定是一种损失。但因中国电影一向缺乏体育题材,《夺冠》依旧备受关注,上映之后连续拿下单日票房冠军,相信发行方会有不错的收益。只是商业上的成功,无法带来艺术上的成就。《夺冠》上映仅三天,就遭遇大量非议:前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炮轰电影曲解女排事迹;体育迷看《夺冠》非常肤浅,缺乏战术、规则等专业术语,与美国体育类题材电影相去甚远,只是一部穿着体育外衣的主旋律电影而已;而影片截取大量真实场景,拼凑起来的感动时刻,又令观众觉得人物面目模糊,缺乏“清晰粗壮”的主线,最大牌的“郎平”大概也是沾了巩俐的光,勉强成为主角。至于说,女排姑娘扮演自己,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上帝不会塑造十全十美的人,而任何的导演也无法制作出一部完美的电影。《夺冠》的票房可能会令人想到《战狼2》或者《我不是药神》,但口碑上绝对要低一个档次。只是电影一旦问世,它就不再属于导演和制片人,而是妥妥地属于观众和影评人。我们有权利从任何角度解构之,发散自己的思维和评论,这大概就是电影的“保底意义”。

吃苦情戏,什么是女排精神的内核?

如前文所述,《夺冠》不是一部纯粹的体育电影,只是披着“排球外衣”的主旋律电影而已,宣扬吃苦、奉献等主旋律。说句心里话,苦情的戏码在《夺冠》中有点儿泛滥,有点儿令人消化不良。更关键的是,电影呈现的女排精神,真地与未来需要所契合吗?大荧幕前的年轻人,感动于前辈的“艰苦奋斗”之后,真地会找到最优的奋斗方式吗?纵观整部电影,截取了三个历史时刻,讲述了三代中国女排的故事,老一代女排和新一代女排取得成功的原因看似不同,但显然,大概是为了更容易通过审核,导演陈可辛不得不向其中硬生生地拆入一条“万能主线”,也即:拼搏和吃苦。

郎平自然要肩负起主旋律的宣传员,正如她在电影里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苦过来的,没有什么诀窍,也没有什么捷径,成绩就是一点点拼出来的,冠军就是靠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堆出来的。《夺冠》用大量的篇幅呈现老女排的苦和拼:排球在墙上打出清晰的坑,训练腿部力量声嘶力竭,漳州地板把女排姑娘的大腿划伤一大片...平心而论,老女排的吃苦精神、拼搏精神真得非常宝贵,她们横空出世取得冠军,带给国人非常大的鼓舞。如果再配上百业待兴、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老女排精神真地好像天上的星星,有种永恒的光辉,我们也坚定地相信:老女排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能发挥作用,帮助各行各业的人更出色地完成工作,甚至登上人生巅峰。

此外,陈忠和作为郎平的最佳男配角,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另一种高贵精神:奉献。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如果能在家门口卫冕,势必会成为女排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但她们输掉了比赛,输给郎平带领的美国队。如此经典的矛盾,关乎爱国、职业、人性等因素,是电影最具爆发力的片段。在这种背景下,陈忠和主动退出支持郎平回国,脑门上清晰地印着两个字:奉献。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默默奉献的绿叶。

笔者认为,吃苦、拼搏、奉献应该是就是老女排精神的内核,但随着时代发展,内核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我们向新一代年轻人解读女排精神时,仅仅强调吃苦和奉献是远远不够的。诚然,这些东西很宝贵,但往往不是取得成功的全部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我们更应教会年轻人看透本质,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本质,中国体育靠什么强大?

《夺冠》之所以会引发大量非议,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电影在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欲言又止,隔靴搔痒的感觉。比如郎平带领美国队战胜祖国球队时,内心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电影并没有舍得花篇幅呈现出来,实在有些遗憾。又比如,郎平当上国家队教练之后,首先问女排姑娘们是否热爱篮球,打排球的时候是否能感受到快乐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又实用的话题,甚至可以由此引申到体育、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模式大讨论:苦情教育or快乐教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意义何在?

纵观中国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在大肆宣扬苦情教育、奉献教育。中国文学家都热衷呈现苦情戏码,比如头悬链锥刺股、凿壁偷光读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即便是推行西方思想时,也会挖空心思地阉割之,使其符合中国苦情模式,比如爱因斯坦说:天才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中国老师乐于强调99%的汗水,但这句话还有“被阉割掉”的后半句:1%的灵感要重要的多。话题回到电影《夺冠》,陈可辛似乎想要表达一些主旋律之外的思想,于是他借助郎平的口问询女排姑娘的快乐程度,而且也加入美国教练应用计算机的桥段,旨在说明:未来夺取冠军或者做任何事业,都不能仅仅靠吃苦、拼搏和奉献,需要更强调先进的科技和清醒的制度。这不是逃避吃苦,否定主旋律,而是要看透本质,尊重客观规律。事实上,正因美国人喜欢探求本质,尊重客观规律,使得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比如用计算机分析对手的特点,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训练,用新型药品提高身体素质,比之纯粹地吃苦、拼搏要有用地多。

苦情的戏码只有在实力相当的时候会产生短暂的作用,而且不会总奏效,但科学的训练、快乐的人生体验以及合理清醒的体育制度,会带来长久的益处。相信篮球的影响力和观赏性更胜排球,美国已经把这项运动做到极致,NBA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得中锋都具备后卫的基本功;从初中就设立的联赛和选拔机制,使得球星从不断档,而先进的医疗设施又能把运动伤害降到最低。如果不尊重这些客观事实,仅仅高喊吃苦、拼搏的口号,中国男篮、中国男排、中国男足始终无法与世界抗衡,只能靠着中国女排遮羞罢了。(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