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又有污点的人该不该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很强,但人品很差。别人难以完成的工作交他到手里往往能轻松搞定,可平日里却也没少干算计他人,背后使坏,甚至损公肥私的事情。对于这类人,无论老板还是同事都会感到非常头疼,有时候称之为害群之马也并不为过,那么像这种有能力又有污点的人到底该不该用呢?今天我们就引用《资治通鉴》中吴起和苟变的例子,看看古代先贤是如何回答这一难题的。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在军事方面与“兵圣”孙武齐名,在内政治理方面亦有杰出表现,用举世无双在形容吴起也算并不为过。可是,吴起的个人德行却值得商榷。

吴起早年是曾申(曾子之子)的得意弟子,在儒学方面很有天赋。可是后来吴起的母亲去世,吴起为了不耽误学业,竟选择不回家奔丧守孝。古人崇尚孝道,儒家更是提倡以孝治天下。吴起连最基本的为亡母守孝都做不到,这令曾申大为失望,于是曾申决定与吴起断绝师生关系。

在被曾申逐出师门后,吴起开始发奋学习兵法,并很快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古人提倡“学而优则仕”,吴起在学有所成后投奔到鲁国,为鲁穆公效力。

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命吴起为主将。可是有人对鲁穆公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万一将兵权交到吴起手中,他要是联合敌兵,后果将不堪设想。吴起听说此事后,立即回家亲手杀死了妻子,以此表明自己与齐国人誓不两立。之后吴起被任命为主将,出征迎敌,并很快就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吴起为鲁国立下大功,但他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封赏,因为有人对鲁穆公说:“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吴起听闻此事后担心鲁穆公追究他杀妻之事,于是改换门庭投奔到魏国。

魏国国君魏文侯询问国相李悝怎么看待吴起这个人,李悝说:“吴起这个人既贪婪又好色,但在行军打仗方面,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听罢心里有数,于是任命吴起为大将。在此后二十余年时间里,吴起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按照贡献,他完全有资格能成为国相,可是魏国先后换了好几任国相,吴起却从不在考虑之列。这是魏国国君赏罚不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魏文侯、魏武侯都是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国君之一,父子二人皆以知人善任著称。吴起之所以没能如愿当上国相,并非两位国君不清楚吴起之才,而是他们担心吴起德行不足,如果给他登上太高的位置,反而会对魏国有害。用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吴起就是德不配位。因此,魏国国君把吴起限定在军队系统中,充分发挥他的军事天赋,但在其他方面严格限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聪明的解决之道。

说完了吴起,再来说说战国时期卫国名将苟变。与吴起相比,苟变的品行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他只不过是在早年担任小吏的时候,私下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这事被卫国国君卫侯知道后,认为苟变人品不行,因此一直不予重用。

一日,子思(孔伋,孔子嫡孙)向卫侯推荐让苟变出任大将,卫侯说苟变当年“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说道:“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人选人犹如木匠选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所以参天大树即便有几尺腐朽的地方,优秀的工匠也不会弃之不用。如今您身处乱世之中,应当选优秀将士为己所用,怎么能因为吃了别人两个鸡蛋就舍弃了将帅之才呢?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的人知道,以免被他们耻笑。

听完子思的这席话,卫侯才恍然大悟,当即表示:“谨受教矣!”于是便任命苟变为卫国大将。

上述吴起和苟变的故事皆出自《资治通鉴》,司马光希望通过这两人的经历来提示宋朝皇帝该如何任用那些有能力又有污点的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才是真正高明的用人之道。

许多现代人认为历史就像故事,闲来无事看看可以,但没什么真实用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段历史事件不仅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也能让我们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兴衰成败。历史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许多类似的情况却往往还会在大家身边不断重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能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为鉴”其实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