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位名叫海德·约根森(Heide-Jorgensen)的科学家,偶然在格陵兰岛一个因纽特猎人的工具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鲸鱼头骨。
从猎人口中得知,这个动物骨头是他几年前正常捕鲸行动中猎杀的动物,在这次捕猎行动中还猎杀了另外两头相似的动物。
它们有着灰色的皮肤,像白鲸一样的鳍状肢,像独角鲸一样的尾巴。但是它们既不符合独角鲸的特征,也不符合白鲸的特征。
仔细观察这个奇怪的骨头后发现,这个动物的牙齿十分奇特。白鲸有40颗牙齿用来咬住鱼,而独角鲸几乎没有牙齿(其实那个“角”就是牙齿),而是靠吸力进食。
然而,这个神秘的骨头只有18颗牙齿,而且都长在嘴的前部,许多牙齿上有奇怪的螺旋形,就像独角鲸的长牙(角)一样。
当时,约根森就推测这个可能不是新物种,它是白鲸和独角鲸的混血后代。
图为:a-独角鲸,b-narluga,c-白鲸
白鲸和独角鲸的杂交品种——narluga
近30年后(2019年),约根森分析了这个骨头的DNA,最终证明这个头骨属于独角鲸和白鲸的混血儿,并取名为narluga。
在DNA信息中,他得知这只动物的母亲是一头独角鲸,而父亲是一头白鲸。
独角鲸的长牙通常只出现在雄性身上,被认为是第二性征,用于求爱和展示,如果没有这个长牙,很难求爱成功,而雄性白鲸没有这个长牙来向雌独角鲸求爱。
由于这两种动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隐藏在密集的海冰中,人们很难观察到,对它们的了解也很有限。
所以,科学家们还不知道一只雄白鲸如何吸引另一头爱长牙的雌独角鲸的,但是它肯定是做到了。
从纯科学角度出发,这两种鲸鱼的体型差不多,并且有着相同的染色体数量,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问题不大。
不仅鲸鱼和鲸鱼之间
尽管narluga看起来很奇怪,但这只是一长串已知的不同种类鲸目动物之间交配的一个例子,鲸鱼和鲸鱼,鲸鱼和海豚,海豚和海豚的故事远不止这些。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近20个这样的杂交品种,只有7个发生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其中最著名的是,1985年由宽吻海豚和伪虎鲸交配而来的这个混种儿Kekaimalu(这只人工鲸豚的名字)——“鲸豚兽”。
宽吻海豚似乎特别开放。有关于它与圭亚那海豚、粗齿海豚、灰海豚、太平洋白边海豚、长喙普通海豚、大西洋斑点海豚、印度-太平洋宽吻海豚,以及短鳍领航鲸和伪虎鲸繁殖的报道层出不穷。
图为:Kekaimalu
其中,刚刚提到的Kekaimalu还是一个可育后代,2005年它又产下了一头健康的雌性“鲸豚兽”。
另外,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鲸类杂交的例子并不是近亲物种之间的杂交。在18个杂交品种中,只有4个属于所谓的姐妹物种(最近才从彼此分离出来的物种),独角鲸和白鲸就是其中之一,而只有两只属于同一属,其它的都是离的比较远的那种。
总的来说,与陆地哺乳动物相比,鲸目动物自然杂交概率非常高,可能我们平时看到的就是混血儿,只是没有被识别出来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
鲸目动物的这种行为确实非常奇怪,大多鲸目动物都是濒危物种,科学家能研究的样本也非常少,所以目前还不能解释为什么鲸鱼和海豚在交配时如此灵活。
不过,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社交游戏”的副作用。
所有动物从小就会不停的尝试以后会用到的技能,比如捕猎,很小的小猫就会开始玩死老鼠,为它以后抓老鼠做准备。
关于交配方面也是一样的,它们也会选择一种低风险的版本,比如寻找同性成员试试水,当然有时候也会提升难度,找不同物种尝试。
尝试这种试验的雄性可能会获得经验,帮助它们在以后成功地与同类交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比如受伤或死亡),而且有可能得到回报,那么自然选择可能就会鼓励这种尝试。
图为:鲸豚兽(左),母本瓜头鲸(右)
鲸豚是新物种吗?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既然鲸豚兽如此常见,那么鲸豚称得上是新物种吗?
简单的答案是:不能。
要想成为一个物种,这些合并事件必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发生,后代必须具有可育性,并且更愿意彼此间繁殖。
鲸目动物杂交产生可育后代是很少的,而这些鲸鲸豚兽也基本没有表现出彼此之间繁殖的倾向,或许是因为这种混血儿太少了。
其实,narluga已经很有“个性”了,它不仅长到了成年,而且从它牙齿的碳特征中得知,它的饮食习惯更像海象,而不是独角鲸或白鲸。
换句话说,narluga的大部分食物来自海底,可能是蛤蜊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而它的母体则以海面上的鱼类为生。
不过,科学家不知道narluga是否可育,即便白鲸和独角鲸的染色体相同,但也不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因为这个决定因素很多。
如果一种鲸豚兽的数量足够多,然后又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那么产生一个新物种也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
陆地上人工杂交产生的新动物挺多的,比如杂交斑马(普通马和斑马的后代),狮虎兽,灰北极熊等等。
但这些往往是人工干预下的产物,而海洋哺乳动物很少需要人工干预的,确实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