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非洲大陆上有狮子,但是不知道的是亚洲狮至今没有灭绝,现存狮子有6个亚种,大多数都分布在非洲大草原上,它们有一个总称,叫非洲狮群。亚洲狮是生活在亚洲地区的唯一狮子亚种,它们曾一度分布在地中海至印度一带,大部分的西南亚地区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我国古时候所说的“波斯狮”指的就是亚洲狮,但是发展至今,亚洲狮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2017年的权威预估在600头左右,高于2015年的普查数据523头。
亚洲狮
亚洲狮种群发展可谓是历经波折,它们经历过鼎盛的时代,也曾一度跌至谷底,13头是亚洲狮最少时的数量,不过也是它们触底反弹的开始。1908年,人们将野外的13头亚洲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最终这种大猫在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扎下根来,成为保护区里最受关注的物种。
纵观整个亚洲狮种群的恢复之路,可谓是充满了人为干扰,那么人们究竟做了什么,才让它们触底反弹,从13头发展到600多头呢?
亚洲狮群
正确认识亚洲狮
狮子是猫科动物里面唯一群居也是具有雌雄两态的物种,雄狮的体型会更加高大,头、颈、间,甚至是胸前、肚子上都会长出鬃毛,这是大多数雌狮不具备的性状,但少数变异的雌狮也会有鬃毛。
比如俄克拉荷马市动物园的雌狮Bridget,在它的前大半辈子里面,它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雌狮,但是自2017年3月开始,它就长出了浓密的鬃毛。事实上这并不是个例,人们在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也发现了类似Bridget的雌狮。
长鬃毛的雌狮
关于亚洲狮,其实网上对它们有许多误解,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人认为它已经灭绝了,实际上亚洲狮仍旧活得好好的。
另外,也有人觉得亚洲狮的生存状态跟我国的华南虎差不多,都被圈养了起来,事实上它的生存状态更像是东北虎,虽然全部的亚洲狮都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但这里是一个保护区,与动物园、繁殖基地等人工环境又有所差别,准确来说,亚洲狮依旧生活在野生环境里。
亚洲狮体型比非洲狮要小一些,雌狮体重为110-120千克,雄狮体重为160-190千克,另外,亚洲雄狮身上的鬃毛也更短一些,能够清晰看见它的耳朵,这点在非洲狮身上是比较不常见的。
在遗传上,亚洲狮更接近于北非的狮子,它们的皮毛呈现浅灰色或者红褐色,这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毕竟当初进入南欧、亚洲的狮子,基本上都是北非来的,即便经历了地理隔绝最终演化出新的亚种之后,在某些性状上,还是类似的。
非洲狮北上,亚洲狮群雏形初现
现代狮子起源于140万年前的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大型的古生物不能适应新的地球环境,所以狮子这种强大且群居的动物在没有天敌的干扰下种群迅速壮大,很快就占领了除撒哈拉沙漠以外的所有非洲地区,成为非洲大陆上最成功的猎食者。
大约在2万多年前,北非的狮子表现出了极强的扩张性,它们经北非一直北上,迅速占领了南欧大部分地区,接着东进,经地中海一带一直扩散至印度次大陆。
狮子分布图
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绝,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亚洲狮逐渐与北非的狮子分离,成为了新的狮子亚种。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亚洲狮都占领南欧、亚洲的西南部了,为何不向更深的内陆发展呢?这就要说到狮子的习性了,狮子是群居的动物,不管是非洲狮还是亚洲狮,都如此。
生活在亚洲的狮子,并不会往更密的森林走,它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平原地带,或者是林中的开阔地带,这有利于集体狩猎。另外,狮子对水源需求很大,进食之后需要大量饮水,而欧洲、亚洲内陆受气候影响,全年降雨量并不会很多,所以地中海一带,印度次大陆上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合它们。
“猎狮”兴起,亚洲狮的灾难
早年的亚洲狮遍及西南亚地带,在阿拉伯、南高加索等地均能发现它们的踪迹,但是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狮子这种大猫也迎来了史上最大的危机。当时的人们以“猎取更大的雄狮”为荣,能够独自捕杀一头狮子,被认为是勇气的象征,所以当时的人们争先恐后地狩猎狮子,最终让亚洲狮一度濒临灭绝。
在19世纪以前,亚洲狮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即便是到了70年代,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依然能够看见数量较多的狮子,但是到了20世纪初,多地的亚洲狮已经消失了。
纵观亚洲狮的整个种群数量下降过程,除了栖息地被破坏、猎物逐渐减少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的狩猎,越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繁殖能力越不强,一头狮子一胎平均生2只小狮子,而在1857年,单单是一名英国官兵就杀死了300头的狮子,经不住人们大肆捕杀的亚洲狮,最终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到了1907年,整个亚洲地区的狮子就只剩下13头了,稍不注意整个物种就会消失。
全面保护,亚洲狮数量触底反弹
好在当时人们已经醒悟过来了,意识到这种大猫的重要性,于是在1907年,全面禁止狩猎亚洲狮的规定实施,到了1908年,人们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就是将剩余的13头亚洲狮全部捕捉起来进行人工养殖,以防止偷猎、意外死亡等因素继续危害为数不多的亚洲狮。正是由于当时的这个决定,使得亚洲狮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才能有日后的种群复兴之路。
1965年,人们将吉尔森林的核心地区设立为国家公园保护区,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
保护区的建立,意味着亚洲狮的保护工作进入新纪元,所以在人们的干预下,亚洲狮数量很快得到发展,短短百余年间,它们就从13头发展到了600多头。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很大,达14万公顷,里面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能够满足亚洲狮的日常所需。
亚洲狮保护区
原住民外迁,亚洲狮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当然,进入保护区之后的亚洲狮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也经历了几番波折。1965年,吉尔森林被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并将范围扩大到周边的森林,这是好事,但是在1972年之前,公园里面还是有人类活动的,当时的原住民马尔哈里族依然在公园里面过着放牧的生活,这对亚洲狮的影响很大,牛羊等牲畜不仅与野生食草动物形成直接竞争的关系,也是“人狮”冲突的核心所在。
由于人们过着原始的放牧生活,导致野生有蹄类动物数量一直起不来,而缺少食物的亚洲狮,则将目光放在了更容易捕获的牲畜身上,研究发现,在马尔哈里族没有迁出公园之前,亚洲狮的食物构成里面,有75%是牲畜,如此频繁地捕杀牲畜,让原住民十分痛恨,所以对狮子“报复性捕杀”的现象屡禁不绝。随着“人狮”冲突加剧,人们不得不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到了1972年,印度就禁止人类在公园内活动了,而马尔哈里族则被迁至保护区的外围,这一举动很快就产生了成效,在人们搬出保护区之后,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保护区的野猪、鹿等有蹄类数量激增,增幅达到了600%。
牲畜的减少,野生有蹄类增多,狮子的饮食结构自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来占比高达75%的牲畜,在马尔哈里族迁走之后,下降到了25%。
这一做法是相当正确的,当人们撤离保护区之后,不仅腾出了更多生存空间给野生动物,也带走了牲畜,使得“人狮”冲突缓和乃至消失,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狮子被报复性捕杀的现象大量减少,随着人们对打击盗猎的力度越来越大,亚洲狮的数量快速增加。
亚洲狮生存现状
如今来说,600头的数量并不算少,实际上已经接近整个吉尔森林保护区的环境容纳量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狮子在外围活动,人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了各种解决方法,其中比较好的一项提议是将亚洲狮往中央邦转移一部分,为此中央邦还特意划分了一个保护区做好准备,但是可惜的是古吉拉特邦并不愿意将狮子运往其他地区,这或许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毕竟亚洲狮作为古吉拉特邦独有的动物,无论是对于旅游还是文化、宣传噱头来说,都极为重要。
在1936年第一次普查的时候,亚洲狮的数量已经在200头左右了,印度是每5年普查一次,到了2015最近的一次普查,数量为532头,今年即将进行新的一次普查,数量极有可能会突破700头,毕竟在2017年8月份的时候,测量员又重新进行了一次计算,那时的亚洲狮数量预估已经在650头了。整个种群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实际上在“繁盛”的表面下,依旧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对于亚洲狮来说,最大的窘境就是近亲繁殖,如今这600多头的狮子,都是当初13头的后代,近亲繁殖直接导致亚洲狮体型大不如前,遗传多样性锐减,另外,随着亚洲狮数量增多,种群越来越集中,那么它们抵抗外界变化的能力就越差,一旦环境发生变化,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很有可能就白费了。
如今尽管亚洲狮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它们的基因歧异度上是相同的,那么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就一直存在,所以说亚洲狮的生存现状也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