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生态廊道是解决动物近亲繁殖的良方?

“生态廊道”这个词汇虽然在一些动物科普文章里面比较少出现,但是它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现代大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种群数量下降严重的前提下,生态廊道格外重要,它是解决动物近亲繁殖的良方。

关于近亲繁殖的危害我们基本都清楚,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遗传多样性低,物种机体素质下降,增加罹患各种遗传疾病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整个物种都会消失掉。

人工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生物学里面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各个孤立生态系统之间供物种扩散、迁移和交换等,从生物保护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生态廊道狭义的定义为供野生动物走动的狭带状植被,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什么一条小小的生态廊道,就能解决野生动物近亲繁殖的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实例结合理论的角度出发,细述一下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生态廊道的类型

从主要结构与功能上分,可以将生态廊道分成:带状生态廊道、线状生态廊道,以及河流廊道三种类型,但总体来说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人造廊道和天然廊道。很好理解,人造廊道就是人工建造的,人类为支持生物多样性而故意创建的廊道,目的就是将两个相互独立的生态环境连通起来,最常见的形式是道路下的通道、横穿人类生活区域的狭长的植被区等等。

生态廊道示意图

由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变得碎片化、块状分布,各个栖息地分散在人类世界的周边,就如同孤岛一样相互不连通,人造廊道就是降低或者减缓人类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将原本孤立的两个乃至多个环境相互连通,使得野生动物们能够通过这个廊道再次进行迁移、交流,从而实现生态改善,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比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班夫国家公园的立交桥,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下面涵洞通车,上面用植被覆盖,供野生动物行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连通道路两旁的自然环境,使原本被道路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重新连接起来;

减少“路杀”对野生动物的危害,随着道路网越来越发达,许多动物在经过道路的时候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比如伊比利亚猞猁,在兔子匮乏的季节,要到更远的地区去猎食,增加了“路杀”的概率,而人造廊道能够很好地降低这种风险。

一些较出名的人工廊道

人类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得破碎,在环境、动物保护意识提高之后,人们便开始想方设法来弥补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其中修建人工生态廊道就是常见的做法,目前世界上的人工廊道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欧洲绿化带,从芬兰到希腊一条长达8500多公里狭长的绿化带,连通了北欧与地中海;

圣诞岛的桥梁隧道,澳大利亚的圣诞节岛是红蟹栖息地,它们每年都要穿过岛屿的桥梁、路面进入海洋中产卵繁殖,为了保护这些螃蟹不受到车辆的碾压,人们在桥梁下面修建了供螃蟹穿行的隧道;

班夫野生动物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高速公路上的桥梁,建造的目的是诱使鹿类、熊类等野生动物从上面走过,从而减少车祸的发生;

蒙大拿州的野生动物之路,人们在蒙大拿州一条长达90多公里的公路上,修建了41个供野生动物穿越的结构,包括涵洞、桥梁;

伯纳姆野生动物走廊,这是一条位于芝加哥湖岸地区的一条绿化带,主要的作用是供候鸟休息和避难。

天然廊道就是那些未经人工修饰,自然形成的生物走廊,最常见的形式是山脉、河流,以及被人工分割之后,仍然留下的未经开发空间,比如出于景观的需要,人类生活区域周边的景观带、绿化带等。

比如西起印度亚穆纳河,东至尼泊尔巴格马蒂河,长达900多公里的一条狭长山脉,就是非常典型的天然廊道,野生动物们在其间生存、路过。当然,环境中的河岸带也是常见且重要的天然廊道,相较于平原来说,河岸由于水分充足,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能够给野生动物们从一个生态迁徙到另一个生态提供很好的保护。

印度、尼泊尔的野生动物走廊

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种群想要发展,种族想要壮大,生态廊道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如今各栖息地之间相互独立不连通的情况下,生态廊道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更加巨大。

扩大栖息地:生态廊道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得原本零散生态系统之间变得更有凝聚力,但是它们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比如天然廊道里面的山脉、河岸带,就是非常适合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地方,所以从这方面看,生态廊道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扩大生物的栖息地,这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也至关重要。

当在一片孤立的生态系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食物都受到了限制,生态廊道的出现,使得它们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能够扩大搜寻食物的范围,从而减缓一定的生存压力。

20世纪晚期的两伊战斗中,给苏莱曼尼亚地区埋下了数以万计的地雷,如今这片“地雷带”令当地民众苦不堪言,但是对于波斯豹来说,却是生存的乐园,人们忌惮地雷威力,不敢贸然进入。三八线附近,同样有着一条狭长的“地雷带”,大量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还有连通欧洲北端与地中海的一条生态廊道,成了一些濒危动物和鸟类最后的栖息地。

波斯豹

增加生物多样性:进入19世纪之后,人类无节制地狩猎、破坏环境,对自然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今虽然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意识提高了,但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孤立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不少动物受到了影响,尤其是那些依赖广阔栖息地,对活动场面积有着较大需求的动物,比如大型哺乳动物,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些物种无法存在于现在的这些小型、孤立的栖息地里面,以至于快速灭绝,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生态廊道的出现,无异于是将众多孤立、小型的栖息地连通起来,使之重新变成较大的栖息地,那么对于幼兽的散布、物种的重新回归,是有极大利好的。

生态廊道作用示意图

治愈栖息地碎片化:如今从世界范围来看,对野生动物危害最大的不是偷猎盗猎,而是栖息地被破坏,比如非洲狮,看似分布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非洲狮仅存在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少数地区,且各种群之间的栖息地相互孤立,种群得不到交流;

又比如我国的华北豹,是金钱豹里面唯一只在我国有分布的亚种,所以也被称为中国豹,虽然如今只在山西、河南、河北、陕北一带,但历史上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北京亦有大量分布,但是后来被人们大肆捕杀,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到一度濒临灭绝,如今北京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已经没有豹子存在,所以也就无从恢复。

“猫盟”的“带豹回家”项目,想要做的就是重新修复连通山西、河北与北京的生态廊道,好让华北豹能够避开盗猎、路杀等的威胁,通过这条生态廊道,沿着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最终扩散至北京老家,从而达到“带豹回家”的目的。所以生态廊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治愈栖息地碎片化的良方。

猫盟“带豹回家”项目图

生态廊道能减少动物近亲繁殖

世界上许多珍贵的濒危动物,基本上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近亲繁殖,无论是东北虎,还是亚洲狮,由于基数少的缘故,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并且已经对物种产生影响了。

现在的东北虎,相较于之前的来说,体重下降严重,20世纪50年代以前,野生东北虎的平均体重为215.3千克,但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野生东北虎的平均重量就已经下降到176.4千克了,上限值才接近222.3千克。

体重减轻的原因除了非法盗猎造成猎物减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近亲繁殖严重。与之雷同的还有亚洲狮,因为现在600多只亚洲狮全都是1908年捕捉的13只亚洲狮的后代,所及近亲繁殖导致了它们体型大不如前,遗传多样性亦不如非洲的狮子。

东北虎

非洲的狮子相对来说亚种数量较多,栖息地较为广阔,亲近繁殖的现象也没有那么严重,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事实上如今非洲许多狮群已经出现了近亲繁殖的现象,狮群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种群之间无法交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其实不管是狮子,还是老虎,导致近亲繁殖的因素除了个体基数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栖息地之间没有连通,种群缺少交流的机会。

非洲狮严重碎片化的栖息地

生态廊道能将各孤立的栖息地连通起来,那么野生动物种群就能通过这些“走廊”相互“串门”沟通,进而交配繁衍。老虎是一种具有显著探索行为和高度移动性的猫科动物,尤其是雄虎,在长大之后会尽可能地扩散至更大的范围内,那么对于老虎基因的传递来说,就至关重要了。

在没有生态廊道的基础下,无论雄虎有多高的移动性,那它也要受限于较小的环境中,而一旦生态廊道出现,那么它就能沿着“走廊”往更大范围的扩散,就能很好地避免近亲繁殖。

雪地上行走的东北虎

随着我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对东北虎豹的保护进入了新纪元,如今保护区内的环境已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数次分批投放的有蹄类动物已经野化成功并且繁衍开来了,可以说在广袤的林海雪原上面,早已具备了迎接大量东北虎的准备,但为何我国东北虎数量依然很少,根据去年的数据来看只有27头呢?

除了老虎繁殖能力较低,一胎平均只有2-3只,且夭折率高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连通我国东北与西伯利亚一带的生态廊道还不完善,这也是目前中俄都在积极出力的地方,一旦打通这条生态廊道,那么日渐饱和的西伯利亚滨海边疆区的东北虎,就会源源不断地扩散至我国保护区里面,这对于我国东北虎保护、世界东北虎种群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