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为何民间关于三国人物的话本,多以武将为主?

其实对于历史而言,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它也有不同的解读。而且由于人们来说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所有对历史的认知和了解全部出自于史书之中,这也会让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再结合时代的背景,很多时候人们就会脱离原有的历史体系,让历史事实不断的被歪曲,被误解。其中被人们误解最深的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了。

对于这段历史而言,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很大的出入,这也和每个朝代的时代背景有关。宋朝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也让民间对于三国时期人物的解读出现了一个180度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英雄的崇拜,其实也体现了人民群众“重武”的倾向,那么北宋时期的人民对于三国人物都有着怎样的认知呢?

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在,历朝历代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其实都是当下社会现实的映射

1、两晋时期:取材历史,贴近现实

如同上文中所说的,随着时间以及朝代的推移,人们对于历史的解读也变得多种多样,有很多其实已经开始偏离了历史的事实,而且大家所看到的史书就一定是真实的么?答案也是否定的。

众多记录三国时期的史书当中,《三国志》应该算是比较中立的了,同时它编撰的时间也离三国时期较近,所以对于《三国志》而言也只能说是无限的接近于历史现实,但并不能说它记录了三国时期所有的历史样貌。

主要也是因为《三国志》属于晋朝时期编撰而成,晋朝作为魏国的延续,虽然已经不是曹家人当政,但对曹操等人还是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的,所以在《三国志》当中,一直是将曹操一派视为正统,而刘备、孙权等人则是乱世当中的两股敌对势力。

当然在其中除了对魏国的历史样貌添油加醋了以外,对于蜀国、吴国的历史还是比较中肯的,并没有一味地抹黑。但在后世当中,通过正史了解历史的人还是在少数,大部分人了解三国历史的方式都是通过民间流传的小故事,但故事一般都是取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的,所以如此一来,人们对于其中一些人物的认知也就出现了偏差。

2、隋唐时期:思想转变,人物偏差

这样的情况在隋朝之间还好,毕竟晋朝时期与三国时期较为接近,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也较为清晰,五代十国期间战乱频发,人们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历史,所以在隋朝之前人们对于三国时期人物的认知还算是比较统一的。但等到隋唐时期,国内文化领域高速发展,文人不断增多,民间的想象力也在不断的被丰富,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些小故事也开始流传出来,不仅人们对于三国时期人物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甚至对于《三国志》中曹操为正统的事实也提出了质疑。

再加上隋唐时期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南移动,经济中心集中在了长江黄河一带,这一带曾经是三国时期孙吴的领地,当然孙权作为当时的一方枭雄,其实跟汉室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上的联系。

但他的盟国蜀国就不一样了,刘备作为汉室后人又跟吴国站在同一立场上面,自然就受到了隋唐时期民众的追捧认为刘备才是三国正统,而且这种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发酵。

二、宋代民间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认知,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就是“尊刘贬曹”现象形成,其二就是民间对于关羽等武将形象的追捧

1.时代背景下“尊刘贬曹”现象之形成

时间来到北宋年间,现在也来说说本文的主题:北宋时期的人民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都有着怎样的认知呢?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结合一下北宋时期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位于五代十国之后,属于政权经过分裂后又一个统一的时代。

赵匡胤作为北宋时期的开国皇帝,其实他上位的过程并不光彩,是在后周君主对其极其信任下,发动兵变才坐上了皇帝位置的。

但就古代社会而言,这样做也是与忠义二字相违背的,所以对他而言自然希望百姓们忘记这段事实。而三国时期的故事作为民间社会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曹操的经历又与赵匡胤的经历极为的相似,同样都是谋权篡位后才得到的政权,所以在这样的朝政背景下,民间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认知也渐渐形成了一股“尊刘贬曹”的局面。

对于这样局面的形成,最直观的体现在人们对于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上。在北宋时期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忠义的化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在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当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大多数也是对于他品质方面的赞扬。

2.武将:情节淡化,能力夸大

但对于北宋民间而言,大众阶级对于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并有过深的探讨,所以这些文人对于三国时期君主的赞扬并没有在民间产生共鸣,而人民对于三国时期的一些将领更为感兴趣。像是关羽不仅在民间是忠义的化身,也是骁勇善战的代表,在民间故事中他的武勇也在不断的被放大,就像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杜撰出来的。

有很多人可能都不信,但事实确实是如此,《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在官渡之战中华雄甚至都没有与关羽进行碰面,更别说交战了,在这一场战役中关羽也仅仅是斩杀了颜良而已。

除此以外,关羽在攻占下邳后,曾多次要求曹操将敌军将领的妻子许配给他,但在北宋时期这一历史情节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淡化,关羽恰恰成为了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

其次向人们所熟知的五虎上将,也并没有大家所认知中的那么厉害,就以赵云为例,其实只不过是当时刘备军营中的二流将领,虽然也有些本领,但远远达不到武艺超群,以一敌百的程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在很多三国时期的武将身上出现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其实也是因为北宋民间“重武”的倾向。

三、宋朝军事羸弱,官府推行“重文轻武”思想,长期打压武人,反而促使民间渐形成“重武”风潮,为武人打抱不平

1.长期思想压抑下产生必然结果

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都是一脸懵,北宋年间不是一直都流传着“重文轻武”的朝政风气么,那么又怎么谈得上“重武”呢?其实对于北宋年间“重武”的倾向可是有史可据的,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在后世很多武侠题材的小说都是以北宋时期为背景的,像是《水浒传》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其次明朝时期的《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有很多就是取材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大多数都出自北宋年间,而且这些小故事相较于前朝而言不再描述谋臣在计谋上的神机妙算,而是偏向于武将们在战场上的能征善战。

当然民间的“尚武”情节并不能代表朝廷对于习武之人的崇敬,相反还有着“文不换武”的现象充斥于朝堂之上。

所以在这种对于武将的严重压迫下,民间也难免会出现“尚武”情节,毕竟就任何事情而言从来都是物极必反,过分的对百姓的思想进行压榨,抑制武将的生存空间,民间的百姓自然就会让他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

2.“重武”情节寄于三国故事当中

所以在北宋年间人们对于三国时期人物的认知基本上都有着能征善战的影子存在,就以曹操为例,根据正史当中记载:除了军事领域,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要不然怎么会培养出曹丕这样的儿子。

但到了北宋年间像这种对于曹操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很少能看到或是听到了,基本上更多的是在战场之上的军事指挥能力,一代枭雄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除了曹操以外三国时期的其他两位君主刘备和孙权也都以是乱世枭雄的形象存在于民间。甚至在苏轼的诗中,孙权都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以威勇过人对其进行形容,而且这也并不是只有苏轼一人觉得是这样。

从《全宋词》当中的很多诗句当中都能看出孙权武将的形象。相较而言刘备则比较弱一些,在北宋民间也是以为君主的影响,并未展现过多的武将之风,这主要也是因为在刘备手下的将领众多,对他的描述也就相对而言较少了。

我们还是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除了上文所说的三国时期的武将实力在北宋年间明显夸大了以外,其中很多君主在民间故事以及诗词中也被明显的武将化,这其实正是源自于民间在长时间“重文轻武”环境压抑下所爆发出来的“重武”情节。

结语:

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造就了人们对于历史认知的不同。根据上文所述我们也能明显的感受出来北宋民间对于三国时期人物的认知呈现出一种“武将化”的趋势,大部分将领也被冠上了骁勇善战的标签,甚至有一部分还被不断夸大与历史事实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当然这些认知方面的不同主要也是源自于北宋年间对于民间习武之人的长期压制,在长时间的思想压制下,人们也只能另寻出路,将这些感情寄托于民间的故事当中,这也是北宋年间民间“重武”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三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全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