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大多数猫科动物都被认为是不善社交的独居动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原来我们传统印象中的一些非常“孤独”的动物,也存在复杂的社交系统,比如欧亚猞猁,根据白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纳利波基森林长期的研究,发现雄性猞猁与雌性猞猁并不仅仅是在发情期才短暂在一起,事实上早在发情期之前它们就已经开始在偶尔在一起生活了。
还有美洲狮,在传统观念里面,它们也是孤独的猎食者,但是如今也被发现了具有复杂的社交系统。
在猫科动物里面,只有狮子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群居动物,其余的30几种全部都是独居动物。在许多资料和影像信息里面,美洲狮都被描绘成孤独的猎手,在以前的观念里面,我们也认为它跟老虎一样,是不善于社交的动物,但随着人们对猫科动物研究的深入,尤其自全球野生猫科动物研究机构的美洲狮项目负责人,马克·埃尔布罗克及其团队成员将研究报告发表之后,人们对美洲狮的认知不断加深。
美洲狮并非“美洲的狮子”
说到美洲狮,并不是所有的动物爱好者们对它都非常熟悉,至今我身边亦有不少人认为美洲狮就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种狮子,就如同亚洲狮、非洲狮对于狮子般的存在,但实际上美洲狮与狮子的关系并不大,反倒是跟猎豹的关系还比较近。
要说美洲狮与狮子究竟有哪些地方相似的话?那么大概就是它们的色系类似吧,狮子与美洲狮成年之后身上的斑点都会逐渐淡化至消失。
美洲狮是猫亚科的成员,与细腰猫、猎豹的亲缘关系较近,三者共同构成了美洲狮谱系,而狮子则属于豹亚科,与虎、雪豹、美洲豹等动物一起构成了豹谱系,在亲缘关系上面,狮子与花豹较近,其次为美洲豹。
如果将整个猫科家族里面的豹亚科和猫亚科(猎豹亚科已经取消,下属唯一物种猎豹已经归类到猫亚科),看成是豹和猫两大类的话,那么狮子与美洲狮的差异,大概就像是豹和猫之间的差异。
豹谱系、美洲狮谱系
在地域分布上,顾名思义美洲狮主要生活在美洲,其分布范围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一直延伸到北美加拿大的育空一带,美洲狮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无论是悬崖峡谷、森林、低地、甚至是有较多山的沙漠地带,都能见到美洲狮的踪迹,它们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上,栖息地目前较为连贯完整。
狮子则主要有两大亚群,分别是非洲狮群和亚洲狮群,绝大多数的狮子都生活在非洲,不过受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非洲狮群的栖息地已经变得破碎化严重;而在亚洲,狮子仅生活在印度的吉尔森林里面。
独居动物的社交性
以往我们认为美洲狮是一种较为孤独的动物,而独居的动物在进食的时候,往往不能忍受有其他同类的出现,但一些科学家们经过长达3年的研究,追踪13只美洲狮,记录下242次进食的场景,发现了它们存在分享食物的行为,尤其是雌性美洲狮及老年美洲狮,在进食过程中对同类出现的容忍度更高,它们更愿意分享食物。
事实上美洲狮虽然依旧是独居动物,但它们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孤独”,它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表现为分享食物现象的复杂社会系统。
不光是美洲狮,很多我们以前认为很“孤独”的猫科动物,实际上也都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交行为,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欧亚猞猁,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科学家们在纳利波基森林的研究过程中,就多次发现了雌雄猞猁在一起生活的画面,而且当时并非发情期,它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后面雌猞猁产子,雄猞猁也被发现有叼来食物、守护幼崽的行为。
又比如猎豹,它应该算得上是独居猫科动物里面社交性最强的一类,在很多纪录片上面,我们都能够看到毫无血缘关系的几只猎豹因为偶遇而组成临时联盟一起狩猎,在非交配的季节,即便是雄性猎豹,对同类的容忍度也较高,允许其他的雄猎豹在自己领地内活动。
猎豹、欧亚猞猁的社交行为
老虎被认为是猫科动物中最不善社交的一类,但在发情期,雌虎与雄虎亦会短暂生活一段时间。
另外,老虎也被观察到“分享”食物的画面,即一只老虎捕获了猎物,引来了其他老虎,但双方并没有发生争斗,而是一起坐下来进食,这种现象在学术界有专门的名词来形容,称之为“短暂集群现象”。
短暂集群现象在美洲狮的身上更为普遍,马克·埃尔布罗克团队记录下了多次美洲狮互动的场景,其中“聚会”的美洲狮个体数最高的记录是9只。
相对来说,雄性美洲狮的领地意识更强,这就意味着在社交性上面,它不如雌美洲狮,但亦被发现有大量的社交行为。
在观察到的6次3只以上美洲狮短暂集群现象里面,有4次是雄性美洲狮将其食物分享,而分享对象则分别是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幼崽,没有关系的雌美洲狮,没有关系的雌美洲狮及其幼崽。
虽然雄性在美洲狮社会系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界定领地边界等,但在社交性上面,还是雌美洲狮更强。
首先是在领地上面,雄性之间边界明确,尤其是在发情期,领地神圣不可侵犯,一旦有其他雄性闯入,势必会发生争斗,但雌美洲狮的领地却是可以重叠的,即便是在交配期间,雌性之间的容忍度也很高,在马克·埃尔布罗克博士的研究过程中,甚至发现了一只雌美洲狮看着一对雌雄美洲狮在自己领地内交配的现象。
在上面提到的6次3只以上美洲狮短暂集群现象里面,有一例则是一对美洲狮夫妻,将其食物分享给了另外一只美洲狮。
美洲狮“食物共享现象”的秘密
虽然我们对多只猎豹共同狩猎、一起进食的场面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只,甚至是几只美洲狮一起进食的场面,人们却较少见到。
马克·埃尔布罗克等研究者在美国黄石公园的一些美洲狮经常出没的地方安装的红外相机,就曾拍到过有意思的画面:
当时一只雌性美洲狮正在进食,另外一只雌性美洲狮贸然闯入了,在传统认知里面,人们一定会认为二者会发生争执,但事实却出乎意料,经过短暂试探之后,双方并没有发生争斗,闯入者便十分自然地进食起来,而“主人家”美洲狮也默许了它这一行为。
在亲缘关系理论里面,与亲属共享利益,被认为是在投资自己的遗传世系,所以研究者最开始也猜测这两只美洲狮很有可能是亲属关系,但是经过对它们的遗传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两只美洲狮之间并无关联,表明它们之间的“食物共享”现象,并不是基于血缘关系上面的。
美洲狮分享食物的现象,远比我们认为的要高,在研究者记录的118次美洲狮互动场景中,就有超过70次是发生在进食场景下的。
为什么面对“闯入者”,“主人家”美洲狮不将其赶走呢?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美洲狮是猫亚科的最大者,其捕食的猎物多为羊、鹿等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尤其是鹿类,更是美洲狮的最爱,在野生鹿类数量较为丰富的地带里面,其占据美洲狮饮食构成的比重很大。
在美国的一些州里面,甚至有明文劝导居民不要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一些鹿类喜欢的植物,避免引来鹿类,从而吸引美洲狮的到来。
美国一些“抗鹿”植物宣传图
简单来说,就是美洲狮所捕获的猎物体型较大,自己吃不完,专家们认为,当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驱赶同类发生争斗所要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共享食物的代价,毕竟随着人类动物保护意识增强之后,北美许多郊区鹿类数量都呈现爆炸式增长了,美洲狮捕获猎物的成本并不大,所以双方在经过短暂试探之后,便会发生前面的那一幕。
事实上“闯入者”也并不是那么地“理所当然”,在一起进食之前,它也会“征求主人家的意见”。当一只美洲狮发现另一只美洲狮在吃东西的时候,它会慢慢接近,同时做出一些较小幅度的试探,比如发出一些声音,靠得更近,同时也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主人家”没有太大的抵触现象,那么它便会坐下来一起吃。
美洲狮对幼崽是十分“宠溺”的,母美洲狮在哺乳期间花费在陪伴幼崽上的时间占据了猫科动物之最,占比达到了82%,另外,小美洲狮从出生到接受生存技能训练之间的时间跨度也是最长的,即意味着小美洲狮的“快乐时光”也是猫科动物里面最长的,直到18个月之后母美洲狮才会逐渐开始训练它们。
在幼崽外出活动期间,母美洲狮每每捕获有猎物,即会将所有幼崽召集在一起共同进食,或许美洲狮会分享食物的这个做法,早在这个阶段已经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