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日三国联盟,日本海军为什么反对陆军?

1939年9月15日,历时135天的诺门罕战役落下了帷幕。作为实施“北上”策略的试探性进攻,日本人不仅见识了苏军强大工业基础带来的震撼,更因为苏、德两国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被盟友无情地出卖,一时成为国际大笑话。

也可以说,正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叫停了诺门罕的战事,也引发了日本政界的一场大震动,以陆军为首的“亲德派”遭到打压,以海军为首的“亲美派”进入决策中心。但双方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歇,难道就不能心平气和地商量吗?

这还要从德、意、日三国同盟说起。

日本陆军与海军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经常就一些小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是大打出手。同样,在与德国结盟,还是与美国交好的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不过,当时“亲德派”的势力还是很大的,直接影响着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走向。

其实,也比较好理解日本人的做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被《凡尔赛和约》“压迫”的德国,有了称霸欧洲的野心,意大利也想将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远在亚洲的日本更想在西太平洋称王称霸,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三个对现世不满,对周边国家充满敌意,以侵略为基本国策的国家,不自觉地走到了一起。尤其是日本,十分在意德国对苏联的态度,不仅是双方恰好处在苏联的东、西两个方向,而且作为日本陆军潜在的对手,日本与苏联必有一战。

也就是说,一旦日、苏两国开战,德国的支持和协作很关键。当然,日本陆军对德国的崇拜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其军事交往甚密,陆军军官很多到德国去进修,甚至照搬德军的军事教材,这也是日本国内“亲德派”势力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快,日、德两国在共同对付苏联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并在陆军的积极推动下,德、意、日三国为缔结军事同盟谈判做准备。日本陆军妄自尊大、一意孤行的做法,显然有越权的嫌疑,这在内阁中形成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海军。他们认为,一旦三国缔结军事同盟,就意味着日本要与英、美等国为敌,而与美国的贸易是维持对外扩张的根本,作为“亲美派”的山本五十六,更是指责陆军“瞎胡闹、乱弹琴”。陆、海两军种的对立再次升级。

有“美国通”之称的山本五十六,坚决反对三国同盟。

1939年8月,就在侵华日军高歌猛进,诺门罕战役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在日本的五相会议上,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主张尽快与德、意两国缔结三国同盟,并表示这是全体陆军的意见。这种带有耀武扬威的做法,自然遭到海军的反对。

关于三国结盟的问题,日本陆、海两军种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内阁会议上,双方就此问题争论了74次,几乎到了逢会必吵的地步。曾在美国留学,担任过驻美武官的山本五十六,认为“三国同盟,将使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首先,德国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新的世界格局,日本与其结盟,势必与原有格局的守护者英、美等国为敌,鉴于日、美两国间巨大综合国力的差距,日本海军不可能战胜美国海军。也就是说,没有必要为迎合德国人而火中取栗、陪太子读书。

其次,资源匮乏的日本,在经济完全依赖于英、美等国情况下,特别是海军需要的钢铁、石油几乎全部是进口。一旦开战,这些战略物资将不复存在,而向来“陆军强,海军弱”的德国,除了会支援几艘U型潜艇外,日本将得不到任何的援助。

更重要的是,陆军更在意陆地上与苏联的较量,完全不考虑战争是全方位的,作为四面环海的日本,海军将承受80%的作战任务。尽管联合舰队在太平洋的优势无人超越,但凭对美国强大工业制造能力的了解,日本海军的优势只能撑一时。

更何况,英、美等国十分警惕德、意、日三国结盟。美国宣告《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期后不再续约,就是明显地警告。到那时,不仅日本国内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侵华战争也将无法继续下去。抛开个人恩怨,山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但“亲德派”势力过于强大,对山本等人阻挠三国同盟的举动纷纷指责,甚至一些军官想到了暗杀,山本只好到“长门号”战列舰上躲避。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居然瞒着日本,秘密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人被出卖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